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当孙武位极人臣,变得封无可封的时候,难免会威胁到吴王的地位。
庆忌的有生之年,孙武无法威胁到他的地位。
但是,万一庆忌先一步薨逝,如之奈何?
面对德高望重,为吴国培养出不少大将的孙武,后继之君能驾驭得了他吗?
庆忌不是刘邦、朱元璋那种刻薄寡恩之人,他能做到善待自己的功臣。
历史上的刘邦和朱元璋之所以杀害开国功臣,是因为他们自己出身低微,难以驾驭骄兵悍将,也怕后继之君无法服众……
而秦始皇和李世民,则是出身不凡,世代显赫,根本不必担心开国功臣会造反的问题。
庆忌也不担心孙武、伍子胥这样的功臣造反,只是在为孙武早一步安排后路而已。
而今在吴国的一众功臣中,谁的食邑最多?
莫过于孙武!
如田穰苴、熊子丹、孟贲、黑夫等大将,以军功起家的大将,食邑都已经超过一千户,但是在五千户以下。
而孙武的食邑,在之前就是五千户。
所以这一次趁着吴国完全统一南方,大功告成之际,庆忌打算恢复封地。
长此以往,吴国有多少个县能封出去作为功臣的封地?
庆忌原本是还打算册封孙武为武安君,以彰显其功绩的。
“父王,儿臣以为,太师、国尉所言极是!”
“臣附议!”
历史上,秦国自商鞅变法开始,爵位便与军功挂钩。
吴国现在的人口户数是一百七十六万户。
食邑超过一千户的功臣,少之又少。
“大王!”
但是,商鞅留了一个后门,就是没有明确废除战国时期的流行的封君制,相当于保留了秦王的例外授赠权力。
但,封地是世袭罔替的,只要吴国不灭,封地就能一代又一代的传下去,继往开来。
“大王,臣以为鸿公子所言极是!”
君,不等同于侯。
如孙武一般,食邑超过了五千户。
只不过真正能成为吴国封君的条件,十分的苛刻。
“二三子以为如何?”
封地则是不同。
商鞅变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让爵位和军功挂钩,这就是军功爵制度,最高爵位就是列侯。
“孙武上前听封!”
像是汉武帝时期的霍去病,一战封侯,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臣在!”
“另外……”
庆忌顿了一下,将目光放在季札的身上,缓声道:“太师季札,于社稷有功,居功至伟,改州来之封地为食邑,仍封号‘州来君’,赐食邑六千户!”
像是熊轸、勾践这样的亡国之君及其后裔,庆忌需要保留他们的宗庙祭祀,所以给予几百上千户的食邑,世袭罔替,无可厚非。
吴国的封君,在封地上享有治理权、征税权,征兵权已经被收回去。
等孙武被擢升到吴国二十级军功爵位制中的最后一级彻侯之后,庆忌或许能考虑册封孙武为武安君……
这个时候,作为太师的季札出列,朝着陛台之上的庆忌躬身行礼道:“老臣以为,在我吴国,不应当拥有封地!”
不过,这个事情的难度极大。
御史大夫范蠡出列道:“我吴国而今有户数一百七十余万户,受封食邑,可上不封顶!”
要封侯,则是需要诸多的战功,累计叠加。
“老臣请大王收回州来之封地,改为食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