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516章 作为国都的条件
庆忌也不得不承认,范蠡劝谏他迁都于宛地,可能是存着一些私心的。
毕竟,范蠡生于宛地,是那里的本地人……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真的吗?
只见伍子胥反唇相讥道:“少伯,不是我说你,夏朝定都的是邓地,而非宛地。若邓地有王气,干宛地何事?”
“再者说,夏朝这么多年,迁徙的都城太多,不胜枚举。莫说是宛地,怕是连邓地都不一定有‘王气’!”
“……”
范蠡深感无语。
不过,一时间,范蠡还真的不好辩驳。
南阳这一片地方,囊括的地域可不小,基本上是当年夏人居住的地方。
“大王,臣以为大王应当三思。”
最重要的是地势平坦,还要四周有山水环绕,可以抵挡敌人的来犯。
庆忌微微颔首,表示赞同。
耗时费力且不说,还不一定能收到成效。
历史上金军不费周折就兵临开封,而北宋也几乎无抵抗之力。
“其一,地面要平坦开阔。”
宛地(南阳)山水环绕,是一个盆地,易守难攻,哪里都好,但是有一个不小的缺陷——
“宛、申之地,可以合并为一座宛城,寡人日后取缔荆国的时候,可以设置一个南阳郡。”
所以,夏朝没有从头到尾固定的一个都城。
伍子胥低着头道:“作为国都,必须要具备五个条件。”
至于宛地和邓地是不是一个当年,不好说。
“将宛地作为都城,不可取。”
庆忌自然是可以退一步,将南阳作为吴国的一座军事重镇。
庆忌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实际上也不愿意大将常年领兵在外。
水路交通十分的不方便!
怕的是敌人兵临城下,困守城内的人会被饿死……
“都城作为全国的中心,各种补给需求量巨大,需要源源不断的物资供应,”
毕竟,一个国家的都城,相当于是政治中心、军事中心。
伍子胥和范蠡都连忙表示赞同。
只是,用南阳充当吴国的都城,庆忌还是有些犹豫的。
伍子胥意味深长的看着范蠡,问道:“少伯,不知道你以为,宛地具备以上几个条件?”
“其三,交通要便利。”
选择开封作为国都,军力不够强大,无法御敌于国门之外的话,那纯粹是在作死。
历朝历代,国都都是政治中心和军事中心,经济中心则是相对而言比较次要。
交通不够便利,还可以发展一下。
夏王朝曾经多次在邓地设立过都城,以便于可以兴盛自己的国家和部族。
“……”
别的不说,从南阳出兵,很快就能抵达中原。
首先,夏王朝的第一个都城阳城,主要是在大禹治水年代建立的王朝制度,后来建立的都城。
庆忌若是执意迁都于宛地,也可以。
金陵距离中原,尤其是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阳实在是太远了,鞭长莫及。
作为吴国的都城,至少要有十几万的人口,再加上兵马,可能会超过二十万。
而南阳这个地方,不仅是夏朝的诞生地,华夏文明奠基之地,还是楚汉文化的发源地。
就跟范蠡说的一样,如果庆忌真的有心跟晋国一决高下,逐鹿中原,最好是迁都于宛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