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493章 人性本善
稷下学宫的辩论广场之上,一千多名士子都齐聚一堂,坐在蒲团之上,翘首以盼,想要一睹吴王庆忌的风采。
当然,若有可能,他们是一定要趁着这次机会出出风头。
以博人眼球,得到庆忌的关注。
这一千多名士子当中,不乏一些专门来看热闹的。
相对于工学院、医学院和商学院,政学院是最有出息,而且学子最多的,占据稷下学宫的一半以上。
就庆忌所知道的,稷下学宫的士子常年维持在三千人到五千人不等。
但是,几乎士子们都会选择政学院,想着日后登堂入室,出将入相。
当然,士子们的学术颇杂,有的选择政学院的同时,还可能兼顾工学院、兵学院。
热门的学院莫过于政学院,其次是兵学院。
“大王的这一议题,未免太过偏颇,人之本性如何能是恶?”
“善者为正,偏善就是恶。”
若有反对者,孔丘也有信心辩倒对方,立于不败之地。
老子后边那句话的意思,大概是:只要有益于人,即使打他、骂他都是善;只要是有益于己,即使对人恭敬、礼貌也是恶。
在广场的中心,设置有一座四方台,即“辩论台”。
庆忌所处的四方台之上。
“心无所着,一心清净,行善而不着相,心无所施之物,外无所助之人,内无行善之人,即便捐献一文钱,那也是满善。”
“厚德载物,善有半、满之分。”
闻言,老子暗暗思索一下,然后朝着庆忌躬身作揖道:“大王,老朽以为,人之初,无有善恶之分也。”
用一句形象的话语来比喻,便是——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
庆忌环视一周,看着左右两侧正襟危坐的孔丘、老子、范蠡、季札、孙凭、晏婴、计然等人,微微一笑。
孔丘对此,却有着不同的意见。
顿了一下,孔丘又道:“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河,有溺毙之危,皆有怵惕恻隐之心。”
“假若有心行善,又仅仅计较得失,行善而又犹豫不决,那即使布施万两黄金,也只能止于半善而已。”
“是吗?”
“自然是善!”
老子又缓声道:“《易经》有云: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老子对此持反对观点。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孔丘环视一周,看着在场的士子们,侃侃而谈道:“昔日楚国令尹孙叔敖年少时,出游,见两头蛇,杀而埋之。”
“夫子高论!”
“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
“没有人一出生就能笃定其善恶耶?”
至于“恶”,老子不置可否。
“何故?其母问之,孙叔敖对曰:闻见两头之蛇者死,向者吾见之,恐去母而死也。”
这个时候,即便是有心想在庆忌面前显摆一下,标新立异的士子,都不禁打了退堂鼓。
“坏心办好事,此为‘偏中之正’。”
“好!”
而对于老子的看法,庆忌还是深表认同的。
好在老子并不打算跟孔丘围绕着“人性本善,人性本恶”这一议题进行辩论。
既然不能成立,何来辩论之说?
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如何辩论?
在座的士子都不由得叫好喝彩起来。
孔子捋须笑道:“大王,请恕臣直言,大王的这一议题,不应该成立。”
只不过士子们有权利选修,只要你有那方面的天赋,得到先生的认可,全部学一个遍,也不是不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