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418章 吴国之派系
后世人都认为郑国、晋国、秦国等等,都是周王室册封的公爵。
其实不然,他们的爵位不是侯爵,便是伯爵,只是其国君在薨后被称之为“公”。
“子胥,依你之见,郑伯可能泄密?”
“不错。”
伍子胥皱着眉头道:“大王,吴国与郑国虽是同宗,出自古父亶公一脉,然早已经关系疏远。”
“故,同为姬姓之国,郑国未必能认可我吴国,与吴国一起对付楚人。”
伍子胥的这种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
郑国的立国之君郑桓公姬友,是周厉王的小儿子,周宣王的弟弟。
当年姬友被封到郑地,虢、郐国的国君向他贡献出十座城邑,他终于建立了郑国。
也就是说,吴国选取将士,都会优先录取体格健壮的男丁,而不会轻易让各家各户的男子都奔赴战场。
吴国的男丁与其他国家的男丁一般,在农闲之时,都会被集结到各个县邑进行操练。
驻扎在这里的,基本上都是吴国的常备军以及禁军。
不过,他们只是在私底下不对付,公事上的合作,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
所以说,郑国也是周天子一脉,跟吴国的祖上是亲戚,在五百年前是一家的那种。
“善!”
现在吴国的三公,一个是孙武,一个是计然,一个是伍子胥。
兵器只能供给正式军队用,乡下保卫团一类的兵,是不能给与的。
只不过这种关系已经十分疏远,郑国曾经发达过,根本不想去认吴国这个在山沟沟里的穷亲戚。
郑国的东面是鲁、宋,西北是成周、卫、晋,西南是陈、蔡、许和楚,以前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
毕竟蔡国是吴国的附庸国,铁杆小弟。
诸如孙武、伍子胥、范蠡和伯噽他们对于这种党争并无兴趣,只是一心一意的为庆忌出谋划策,真正做到“食君之禄,分君之忧”。
伍子胥之前所担任的“卫尉”,则是九卿之一,次于三公。
因为吴国与郑国之间,相隔不止千里。
兵器都藏在公家,临战才发给,即所谓授甲、授兵。
党同伐异之事,古来有之,庆忌作为国君不能阻止,也不想去阻止。
如晋、宋、鲁、卫等诸侯国的兵役制度,都是寓兵于农。
此时,在这座占地极广的灞上大营当中,已经集结五万锐士。
怕是郑国只认为吴国是一个“暴发户”,不能长久。
齐国派系以孙武、田穰苴、晏婴等人为首,楚国派系以伍子胥、范蠡、文种、伯噽等人为首,互不相让。
仅仅只是写一封亲笔信交给郑伯,威胁到配合吴国一起对付楚国,对于庆忌而言没有任何的损失。
无法被吴国直接威胁到的郑国,自然不可能畏惧吴国。
吴国的官制,是三公九卿制,御史大夫、太宰、大司马并列为三公。
“而楚国即便知晓我吴国有出兵之心,恐怕也会以为我吴国大军攻伐之目标是郑国,而非楚第。”
此时,偌大的吴国朝堂上,乃至于地方之间,最大的两个派系,莫过于齐国派,与楚国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