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82章 兵役制度
而庆忌所主张的义务兵役制度,即征兵制。
征兵制在古代广泛存在,几乎各朝都有,比较明显的三代、春秋、战国、秦、汉、三国。
西周建立后,正式组织了六军和八师,但六军和八师是平时生产,战时打仗的半常备军,而且六军基本由关中的周人,八师基本由被周迁到洛阳附近的殷人组成,还带有部落兵的痕迹。
早在西周,诸侯就拥有了一旅(约500人)到三军(约37500人)的武装,到了春秋又有扩大,但基本和西周差不多,只是部落兵痕迹慢慢消退。
到了战国,战争规模扩大,达到双方十几万到几十万人参战,战争时间延长,次数频繁且间隔短。
加上从奴隶制度向封建制度过渡逐渐完成,原来基本不能作为兵源的奴隶成为农民,成为了兵源,所以大规模的征兵制形成。
如秦赵长平之战,秦军将赵军包围在长平,为了取得这一决定性战役的胜利,秦昭襄王亲自赶到河内郡,征发所有成年男子支援前线。
秦建立以后,秦始皇又征发大量的人力守长城、征河套、岭南等地,过重的兵役是秦王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这一时期的征兵在很大程度上还带有临时性,制度化的普遍兵役制度还没有建立!
到了汉代,朝廷基本建立了普及义务兵役制度,但复员制度还不健全,所以有了汉乐府中所说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的现象。
三国时期由于战争频繁,征兵的数量更大,如曹操曾一次“收青州黄巾百万,择其精壮三十万号为青州兵”,吴国还迫使山越出山为兵,见于史书的就有十几万。
只见是一队披坚执锐的吴卒来到牙行的大门口,将里边的人牙子及其随从,还有衣衫褴褛,数以百计的可怜奴隶都驱逐到大街上,严加看管。
“大王,若改革如此兵役制度,岂非日后我吴国的常备军,都成了宿卫、虎贲一般,不事生产,专司兵事之师?如此一来,定当加大国家的财政负担矣!”
饶是如此,人牙子依旧不能平静下来。
可想而知的,在庆忌的这种义务兵役制度下,吴军的战斗力一定能更加强悍,即便遭遇大战,退伍的士卒也能被征召回来,并迅速恢复原有的战斗力。
庆忌自然不可能做得如此过分。
“这就是不是你需要担心的事情!”
庆忌则是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便道:“太宰,寡人之意,此义务兵役制度,非是军人不事生产。”
三国以后的各个朝代有的实行军户制,有的实行募兵,但征兵制一直存在,特别是在发生大规模战争时,为满足战争需要,朝廷都为大量征兵。
“而是自此之后,我吴国的军人,将成为职业军人,好比士农工商一般。”
人牙子怔了一下,旋即又打开竹简一看,上边还真是告示,国家最新出台的法令!
“此乃王令!自即日起,吴国之内,禁绝捕奴,凡牙行皆查禁,牙行之奴隶一律以平价购置,以为官奴!”
职业军人,就是精锐!
古代的华夏,没有类似罗马那样的职业军团。
听到庆忌这么说,季札不由得松了口气。
杜甫诗中写到“夜宿石壕村,有吏夜捉人”、“再把中男行”,都说明唐王朝为平安史之乱,连老人和十四五岁的少年都不放过。
“大王,若逢大战,不知国家可否会加征兵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