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也亏得张皓轩在电影这边名气不显,《胡越的故事》也不是什么大制作,音乐圈又在忙着十大中文金曲的事情,这才没有发酵出去。
尽管这有越南难民目前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让公众颇为不满,梁李少霞和崔宝株她们不打算过于刺激舆论的原因在里面,也着实寒碜了点。
不过宣传费用毕竟还是少了,虽然有张皓轩帮忙拉了一笔投资,但基本都用在了拍摄当中,所以前后就两次宣传活动,连记者见面会都没有。
不过相比《南国电影》、《银色世界》这种明显带有偏向性的电影杂志——前者偏邵氏,后者偏嘉禾,在说到对头的电影时,多多少少都会戴上有色眼镜,挑一大堆刺出来。
回到正题上来,因为绝大多数评论都认为他的表演很出色,所以公司里的人难免会有些不安,担心他要是将重心放到电影上面去,唱片公司就没得搞了。
许安华的这部电影是独立制作,又是在双南院线上映,对邵氏、嘉禾都构不成威胁,加上许安华本人也在圈内有人脉,所以大部分都会说好话。
没错,就是那个创立了香港电影金像奖,在未来成为香港权威电影杂志的《电影双周刊》。
这是新一期《电影双周刊》对《胡越的故事》的评论,执笔的是总编辑叶建行,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舒琪。
王以俊摇了摇头:“你还是来听听吧,是不是你要的效果。”
不过呢,文青气不盛不代表不会发作,所以他们对文艺类的电影,对许安华、谭家明这样的香港新浪潮运动的电影人难免会有偏爱,于是就有了这篇总编辑的影评,倒是便宜了张皓轩。
有了这样的出色导演和这样的出色演员,才有了《胡越的故事》这样的上乘之作,或许票房会低上一点,但肯定会在香港的影史上留下一笔!”
当然,也不是没人进行抨击,《成报》的某个专栏作者就表示,这部电影过于平淡,好容易有点高潮,没持续几分钟就消失了,对普通观众很不友好。
“许安华太执着于写实而忽略了戏剧性,也许在那些经历过社会动荡的人眼中,这部电影很不错,但对普通观众而言,电影实在沉闷了点。至于男主角张皓轩,虽然有流传过耍大牌的传言,可的确和角色非常融合。只是,本来越南难民的角色就不讨好,再加上还是混血儿角色,就更不讨喜了。”对方是这些写的。
他说着拍了对方一巴掌:“接下来也全靠你了。”
张皓轩随即丢下杂志,走到调音台前拿起耳机听了一段:“没错,就是这样,我就知道,俊哥肯定没问题的啦。”
这些评论虽然着眼点不同,但基本上都肯定了许安华的导演,以及张皓轩的表演。
这其实也在变相的夸奖张皓轩演技出色,他针对的只是电影本身,而所谓耍大牌,不过是在剧组出去宣传的时候,他没有去参加罢了。
因为相对比较客观的立场,加上叶建行和陈柏生的文青气还没几十年后那么盛,将《电影双周刊》运作得很不错,还是赢得了不少人的喜爱,积累了不少口碑。
不是因为他不想去,而是因为确实没时间,那时他刚刚从日本回来,有一大堆事情要忙,实在分不开身,所以向许安华请假,后者也答应了。
“放心,俊哥,最多下个月我就会正式开始筹备新专辑,”张皓轩再次安慰的说道,“我可以保证。”
“好啊,那就等你了。”王以俊点了点头,略微放松了下来。
“对了,这件事暂时不要告诉义叔。”张皓轩随即又道,还眨了眨眼睛。
王以俊愣了下,随即眼睛一亮:“好,我一定不会告诉他!”
张皓轩拍了拍他的肩膀,然后离开了录音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