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胡越的故事》讲诉了这样一个故事,作为美军驻扎南越产物的越南混血儿胡越,因为被当局迫害而逃难来到香港,在香港女笔友李立君的帮助下,暂时安定了下来。但难民之中混有杀手,专杀疑似越南特工的人,感到不安全的胡越向社会工作者李立君求助,李立君建议他去美国寻找亲身父亲,并为他联系蛇头进行偷渡。
胡越来到了菲律宾,打算从这里去美国,谁知下了飞机后,从越南一起逃出来的,并和胡越发展出一段感情的女孩沈青,却被不知名的人带走。胡越放弃了去美国的机会,在菲律宾留了下来寻找沈青,最终在一家看上去像是酒吧,但实际上是妓院的酒吧里发现了她。
因为当初认识之后,胡越答应要照顾沈青,为了履行承诺,他做了酒吧老板钟仁的杀手,并和另一个杀手阿三结为兄弟。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仅仅只是钟仁手中的棋子,在帮他做了几件脏活后,钟仁将他们出卖给了菲律宾警方。最终,阿三和沈青死了,胡越向钟仁报仇后为沈青进行了水葬,然后在给李立君写着好话的信中奔赴远方。
《胡越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许安华风格的作品,虽然这位三十岁出头的女导演才完成了两部正式作品,《胡越的故事》已经是第三部。三部电影的类型都不同,但内在的主题却有着微妙的联系,她的电影的所有主角们,都在被动适应着时代变迁的节奏,对于苍茫的时代来说,他们不过沧海一粟,但是那点点悲哀、抗争或者无奈、辛勤、妥协或者亲情、爱意、艰辛,都具体而现实。
《疯劫》中李纨的偏执与疯狂,《撞到正》中芳芳的艰辛与乐观,《胡越的故事》中胡越的期盼与愤怒,都清晰明了的在作品中展现了出来,他们衬托着这个时代,又被这个时代所衬托。
整部电影色调偏冷,许安华没有用太多的技巧来推动故事的发展,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叙述着,将一个越南难民的故事,用冷峻的笔调,不疾不徐的慢慢展开。看似起伏不大,却将角色的悲哀刻画得淋漓尽致,许安华稳稳的掌控着一切,到此,她的电影风格已经基本成型。
不过这部电影最让人意外的,不是许安华对电影的控制,而是张皓轩的表演。在《胡越的故事》之前,我们都只知道他是个出色的创作歌手,为母亲而写的《真的爱你》风靡了整个香港,但他从来没有过表演经历,所以在知道许安华的选择时,我为她捏了一把汗。
用一个18岁的,没有表演经历的年轻人做男主角,是需要勇气,但事实证明,她的选择没有错,完全是本色出演的张皓轩,彻底融入了角色当中。在观看的时候,你不会意识他只有18岁,而且从未做过演员,他一举一动都仿佛带着戏,都体现着胡越的心情。
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一点是,每次沈青遇到危险,他都会第一时间挡在她的面前,无论是在香港还是在菲律宾。正是有了这样贯穿整部电影的小细节,当最后一次,他没能挡在沈青面前,沈青死了,那种发自内心的悲痛也就分外可信。
我曾问过许安华,这是不是剧组安排的,谁知她听了之后楞了半晌,才疑惑的问我,是这样吗?由此可见,这个年轻人对表演的观察力非常不一般。
现在正在忙的是《表错七日情》的配乐,他本来想要在参考某些经典配乐,然后写一段比较长的乐曲,但是仔细想想还是放弃了。
“我现在也算是有演技的人了,是不是啊,俊哥?”张皓轩翻看着面前的《电影双周刊》,笑嘻嘻的问了面前的人一句。
“好啊。”王以俊笑了笑,“你都把要求说得这么清楚了,还坐了示范,我要是还做错,那也没脸见人了。”
这倒不是刘为义让他来问的,这大概是风华唱片很多人共同的想法。因为《电影双周刊》是一周一期,所以刊登这篇影评的新一期出来时,电影已经上映三天了,而天天都有发行的报纸上,早已经进行了各种评论。
冲印的事情也是如此,去日本冲印一来一回要上不少时间,而最迟25日左右就要拿到新艺城去让黄白鸣等人看看,所以也放弃了。
如此一来,缺席的那次就有些显眼,虽然许安华有帮他说话,但架不住记者要这么写。
而且之前的一次宣传活动时,他可是全程参与并相当配合,这怎么能算刷大牌呢?
他可不是十多年后那个号称要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件穿回来的那个女人,笔名舒琪的叶建行,读的是香港大学英文系,在校期间就写过不少剧本,毕业后去了佳视继续做编剧,佳视倒闭之后就出来和朋友陈柏生一起创办了《电影双周刊》,并担任了总编辑。
停了下,他还是忍不住问了一句:“阿轩,你该不会以后以电影为主了吧?”
因为刘为义的犹豫不决,风华至今依然只有他这么一个歌手,全公司上上下下十几号人,都算是靠着他吃饭的。
“怎么会,”张皓轩哈哈一笑,“我才发行了一张专辑而已,就算有什么想法,也要再发行两三张再说啊。”
当然了,现在他们还没那么大名气,才刚刚成立不到两年的时间,只能说刚刚有些名气。
因为没时间,他现在需要将电影赶在2月中旬上映,这关系到后面的计划,而想要将配乐制作得好点,那就得时间。
所以只能参考原版的配乐,再跳一些其他的比较好听的音乐,以吉他和钢琴谱写了一些曲子,然后拿到风华来录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