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这个封土堆,虽然当初建造时被劳工们用力地夯实,但经过了千年岁月的风吹雨打日晒之后,已经消减了不少,下面的铜人已经非常接近表层土了。我探手摸了摸,洞壁入手冰凉,是金属。从孔洞壁上的铜锈和灰土痕迹来看,应该就在不久前,有许多人从这里爬过。
我在大脑中地运行着这些计算,但是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如果铜人如史书记载那样“高三丈”,按照秦朝的长度单位换算,一丈就是今天的231厘米,三丈就是7米左右。如果铜人是实心的,根据估算出来的重量结果,结合铜的比重进一步计算,最大的重量87128.4千克,体积为应该是9.8立方米;最小的重量30751.2千克,体积约为3.5立方米。这比“高三丈”的记载少得太多了。由此可见,铜人一定是空心的。
整个通道的方向是倾斜向下的,后面的人踉踉跄跄地跟了上来。我转身悄声道:“你们都小心些,估计十五六米之后,通道还会收窄。”
我们抓着草木攀上。爬了不多时,便看到一块土堆已经被推开,露出一个仅容一人爬过的洞口,直径大约一米多点。上方的长草叶垂下来,遮蔽了洞口,若不仔细,还很难发现。看旁边那些刚刚拱出来的泥土形状,这洞口此前显然并不存在,却像是自己从地下冒出来的一般。
果不其然,随着我们悄然前进的步伐,通道又逐渐收窄起来,最后变成了只够一人爬过去的孔洞,长度是我们之前爬过的孔洞长度的一倍左右。据此推算,“异瞳”机关启动后,十二个铜人大钟的排列方式是头部与头部相连、钟腹与钟腹相连,由此形成了一个土壤中的通道。
我一阵兴奋,刚才的推论果然没错。于是与其他人一同,鱼贯而入。
首先,是关于史料中铜人重量的记载。不难想象,这么大的铜人也是无法一一去称的,重量只能估计;而且每个铜人的重量应该是不同的。所谓“各重千石”的说法只是泛指。不过真要说起来,“石”是秦时的重量单位,一石为一百二十斤。秦时的一斤等于现在的256.26克,一千石,约合今天的30715.2千克。如果按照按二十四万斤计,合今61502.4千克;按三十四万斤计,合今87128.4千克。这就是说,最小的一枚铜人重也在30吨以上,大的则在87吨以上。
陈子奇到底在哪里、启动了什么不为人知的机关,才会有这样的效果,我着实不得而知。
我向玄武道:“要从这里爬上去,你背着那个,没问题吧?”
想到这里,还只是我的猜测,我需要证据,进一步的证据。更多的数据,在我的脑海中电光火石般地计算着:
“没事,”玄武坚决地道,“走吧,驻防的人很快就要围过来检查了。”
我不敢贸然行事,先小心翼翼地将头伸进去,拿手电四处照了一下。
这十二铜人的去向,有些史料说是在三国时期被董卓所毁,用于铸造铜钱和兵器。但是那都是野史所载,不足为信。大部分人还是认为,秦始皇十分喜爱这十二铜人,将其搬进地下寝宫,作为死后的冥界守卫。
这无疑也就能解释刚才的地震感和隆隆声是怎么来的,那就是铜人在地下转动抬升的声音。
按照十二个铜人的长度来算,水平相连起来大约有130、140米左右,再加上铜人在土堆中倾斜程度,根据三角函数计算,总共垂直向下距离大约在50米上下。而最外面那个洞口,到地面的垂直距离目测差不多20米。也就是说,等我们把这些铜人全部走完,就已经进入了地表平面以下30米的地方。
对我们来说,最大的好消息还是铜人的连接方式。要知道,这些喇叭形的铜人大钟,本身就是最好的集声器。如果最下面的大钟是钟腹向外,我们这里稍许有些动静,经过声波的反射传导,下面的陈子奇便能听得一清二楚,而他们的动静,我却听不见。但是,按照目前的情况看,最下面一口钟,是细口向外的。这样一来,声音就会被包在钟体之内,陈子奇除非趴在细口上仔细倾听,否则便不会听到我们的动静。(见下示意图)
铜钟排列方式:
入口——()()()()()()——出口
但是,话虽如此说,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我举着手电,用特种兵的作战手势指挥着所有人,尽量悄无声息地向深不见底的秦始皇陵深处,慢慢摸去。终于进到这千古一帝的超级墓穴之中,我的心情,百味杂陈。
一边走,一边看着这些排列整齐、严丝合缝的铜人大钟,让我不禁对古人的智慧,产生了深深的敬意。在那样的条件下,他们居然能设计出这样巧夺天工的机关,只是不知道,这些机关会不会在忽然之间,变成杀人利器,要了我们的小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