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玄武边走边道:“秦皇既要复生,为何送药的通路竟会设在死门上?这可是大凶之兆啊!”
我淡淡地道:“你的罗盘,是按照一般皇陵风水设计所制。但秦始皇陵,与其他皇陵坐北朝南的架构不同,它是唯一一个坐西面东的。这也许与秦始皇多次东巡、欲在东海仙山上求不死药而未得的遗憾心态有关。所以,真正的生门,应该是在这个方向上。”
玄武恍然,不再言语,背着身后的那个大包,亦步亦趋。很快,我们四人便到了封土堆下。
如果我没有猜错,入口,就在封土堆上面。
当我隐约堪破了“异瞳”的含义,脑海中迅速闪过一些史料中记载的内容: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221年)“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
又有《正义》引《汉书五行志》记载道:“二十六年有大人长五丈余,皆夷狄服,凡十二人见於临洮,故销兵器,铸而象之。”
《史记?索隐》引《三辅旧事》记载:“铜人十二,坐高三丈,各重三十四万斤。”
《正义》引《三辅旧事》记载:“聚天下兵铸铜人十二,各重二十四万斤。”
根据上述正史记载可以断定,秦始皇时期曾经有一些非常高大的外族人士,穿着少数民族的服装,到了临洮这个地方。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们,收集了天下的兵器,统统融化掉,根据那些异族人士的模样,铸成十二个巨大的坐姿铜人。
古人对有生命之物,最为重视的就是眼睛,认为眼睛是活力与生命的象征。梁代更有著名的“画龙点睛”之典故。也许,那个名曰“异瞳”的铜质圆盘,就是铜人大钟之中某种机关的钥匙,只要将其放在某个铜人的头部,就能启动机关,使地下的十二个空心铜人活动起来,按序排列,首尾相连,中间便会出现一条通往地底的路。
更重要的是: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科学家,之前利用先进仪器探测秦始皇陵封土堆时,发现下面竟然有巨大的“铜环”,重量接近千吨。如果按照我之前计算的铜人重量,十二个全部加起来,可不就是千吨之重么?十二个铜人若是呈环状排列,均匀分布在封土堆之下,那不就是一个巨大的“铜环”么?
洞口的风不小,呼呼地向里面吹着,让我感觉这里面竟似一个无底的黑洞,或是住着一只洪荒巨兽,此时已经苏醒过来,伸了个懒腰,便开始贪婪地吸着外界的新鲜空气。
如果按这么说,所谓“异瞳”的意思,不是“怪异的眼珠子”,而是“异族的眼珠子”,也就是这十二铜人其中之一的眼珠子!
入口处虽然狭窄,但爬过一米半的长度之后,便豁然开朗起来,空间足够我们直立行走,也不至于碰到脑袋。看来,现在我们是在铜人大钟的“肚子”里。刚才爬过的那个孔洞,就是铜人的“头部”了。
我大致估算了一下,如果这个铜人大钟是以真人为模特铸造的,应该会符合人体的比例。秦陵兵马俑们的头部与身高的比例大概都在1:7.5左右,如此说来,身高五丈(秦制尺度单位)、坐下之后三丈的人,头部长度换算成今天的长度单位,应该是1.5米左右。这与刚才我们爬过的孔洞长度相符,进一步证明了我的推论。
这个长度,是我根据铜人的长度算出来的。
而且,史料中有关这十二铜人的称谓很多,让人觉得有趣的是:它们经常被叫做“钟”。将铜人称作“钟”,不但因为铜人是空心的,它很有可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正儿八经有胳膊有腿、像兵马俑一样的“铜人”,而是一口口超大的铜钟,只是外表做成了铜人的模样。可以想象,铜人的头部,就是常见的铜钟顶端用于悬挂的那个把柄。只是,这么大的铜人大钟,没有绳子能挂得起。
我这么想着,脚下步伐不停,仔细观察着封土堆的周围。没绕多久,便发现草木有被践踏过的痕迹。想必陈子奇一行人就是从这里上去的。
这并不奇怪。秦始皇陵密封于地下,不见天日。在封闭之前,里面点着的长明鲸油已经燃尽了所有氧气,使里面形成了负压空间。此刻一与外界相连,空气便自动向低压的地方猛涌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