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哥不在,但有哥的传说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一个中国留学生,尤其是来自艺术院校的学生,竟然能在好莱坞的大本营,用区区十万美元拍出作品,並且还干翻了同期所有美国大片,拿到了票房冠军?!
这带来的衝击力已远超娱乐新闻范畴,更像一剂强心针,激发了某种压抑已久的民族自豪感——“原来我们的人,也能在你们的地盘上,用你们的规则,贏得这么漂亮!”
这则新闻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激起千层浪。
半个小时后,仿佛各大门户网站的值班编辑们约好了一样,或者说,是被新浪这枚“核弹”炸得不得不立刻跟进——搜狐、网易、腾讯新闻等几乎所有主流门户网站的全部在头条位置跟进报导!
一时间,网际网路世界被彻底刷屏:
搜狐头条:【北电天才少年震惊好莱坞!十万美元成本撬动千万票房!】**
网易专题:【深度解析徐阳现象:从北电学生到北美票房冠军的奇蹟之路】**
腾讯新闻:【快讯!中国导演徐阳作品荣获北美票房冠军!】
点开任何一个网站,都能看到徐阳的名字和那张“眼睛”海报。专题报导里翻译的外媒盛讚、票房数据对比图、北电的校门照片……所有能拼凑起来的元素都被迅速整合,以满足亿万网民爆炸的好奇心。
真正的狂欢阵地则在天涯论坛、猫扑和百度贴吧。这里的信息传播更快,反应更真实,也更泥沙俱下。
天涯影视版块一个名为《臥槽!我们学校好像出了个神人!北美票房周冠!》的帖子几分钟內盖起几百楼:“楼主北电的,徐阳这名字有点耳熟但又对不上號……太猛了吧!十万美元?这够我们拍俩毕业作业吗?”
猫扑的標题则更显调侃:《扑扑扑!扑街仔逆袭!中国哥们在美利坚用口水话电影赚翻了!》,下面回覆:“口水话电影能拿8.9分?我去这得是什么等级的口水?”
百度贴吧-电影吧彻底沸腾:“真的假的?十万美元?我没看错小数点吧?这票房够回本几十次了!”
“北电摄影系的?牛逼大发了!这是谁啊?有没有学长学姐认识?求內幕!”
“《这个男人来自地球》?这名字听起来就很有深度!北美口碑炸裂啊!烂番茄98%!imdb8.8!赶紧引进国內啊!等不及要看了!”
很快,有“能人”挖出了更多信息:“查到了!导演徐阳好像还是youtube上的一个网红!拍那种特別沙雕的短剧的!什么歪嘴龙王、扳手保鏢!这跨界也太魔幻了吧?从沙雕网红到哲学导演?”这个发现让网友们更加兴奋和困惑,徐阳的形象变得愈发神秘和多元。
各种分析帖、科普帖、膜拜帖层出不穷,网友们化身福尔摩斯,疯狂挖掘关於徐阳的一切蛛丝马跡,试图拼凑出这个横空出世的天才的真实面貌。
......
网际网路上关於徐阳和《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的討论如火如荼、真假消息齐飞之时,北京电影学院的反应速度展现了其作为专业院校的舆情嗅觉和公关效率。
学校的宣传部门老师显然也时刻掛著网页,几乎在新浪头条发出的同时就捕捉到了这股异乎寻常的声浪。
一开始,他们也是懵的——徐阳?摄影系02级的?好像是有这么个学生去南加大交流了……但北美票房冠军?这听起来也太像愚人节玩笑了吧?
核实!必须立刻核实!宣传部长一个电话直接打到了摄影系,系办又火急火燎地联繫到了徐阳的导师穆德远教授。
穆德远老师此时也刚被几个朋友和学生的电话轰炸完,正对著电脑屏幕上徐阳的新闻愣神呢。
接到电话,他语气复杂却无比肯定:“是的,消息应该属实。徐阳上学期末就跟我通过电话,说了他在美国拍电影的事,也说了暂时不回来的决定。我没想到……没想到他搞出这么大动静!这孩子……唉,真是给了我们一个天大的惊嚇。”
有了穆德远老师的亲口確认,北电宣传部门心里立刻有了底。
在消息爆出后不到一小时,北京电影学院的官方网站首页最显眼的位置,那条常年掛著招生简章或重要会议通知区,就被一条喜庆的大红字公告所取代:
【热烈祝贺我校摄影系2002级本科班学生徐阳同学,其独立编剧並执导的电影作品《the man from earth》(这个男人来自地球)於北美上映,首周末即荣获当周北美票房冠军,並收穫全球媒体与观眾的高度评价!徐阳同学是我校创新精神和国际化人才培养成果的杰出体现,是我校的骄傲!特此通报表扬!】
这则官方公告,如同给这波全民狂欢的热潮盖上了最权威的“官方认证”印章!
瞬间,所有转载报导的媒体都在標题最前面加上了“【经北电官方证实】”这几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可信度和新闻价值瞬间拉满!
原本还有些將信將疑的网友,也彻底放下了疑虑,转而投入到更热烈的討论和膜拜中。
到了下午,传统纸媒体的威力开始全面显现,將这场热度推向更广泛的人群。
《北京青年报》的娱乐版以头版半版的篇幅报导此事,標题是《十万美元搏出六千万北电学子徐阳震惊好莱坞》,文章详细梳理了事件经过,並著重强调了北电的培养和徐阳的“在校生”身份,喜悦与自豪之情溢於纸面。
《新京报》则角度稍显不同,標题为《〈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小成本电影的口碑逆袭奇蹟》,文章更多引用了北美媒体的评价,从电影本身的质量和现象级口碑入手,分析其成功之道,显得更为理性和专业。
《南方都市报》的报导则带点趣味性:“尬剧导演”好莱坞正名北电徐阳的跨界神话,他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徐阳“网红”的过去和“严肃导演”的现在,这种极强的反差感成为了报导的焦点。
这些报导虽然信息源大多编译自北美网站,但经过中文媒体的二次加工和渲染,配以“北电骄傲”、“为国爭光”、“投资神话”等极具煽动性的词汇,其带来的衝击力和民族自豪感,比单纯的网络传播更加强烈和深入人心。
而报导中尤其刺激每一个读者神经的,是诸如《综艺》等北美权威票房预测机构基於首周数据做出的惊人预估:这部成本仅十万美元的电影,北美最终票房极有可能突破六千万美元!全球票房破亿几乎是铁板钉钉!
投资回报比超过1:600!甚至被夸张地传播为1:1000!
这个概念让所有看到新闻的人,无论是圈內大佬还是普通老百姓,都感到头皮发麻,呼吸急促!
这已经不是“成功”了,这简直是点石成金的神话!是行走的印钞机!无数人捧著报纸,反覆计算著那几个零,试图理解这近乎魔幻的现实。
甚至一些地方台的午间娱乐新闻也快速做出了反应。主持人用带著些许夸张的语调和兴奋的表情播报:“来看一条令人振奋的消息!近日,由我国北京电影学院在校学生徐阳执导的电影,在美国取得了惊人的票房成绩……以极低的成本,创造了巨大的回报奇蹟!据悉……”
虽然只有短短一两分钟,但却將这个消息传递给了更多不常上网的中老年观眾群体。
徐阳这个名字,和他那部神秘的《这个男人来自地球》,在2006年1月10日这一天,以摧枯拉朽之势,从网际网路到纸质媒体,再到电视荧幕,瞬间席捲了整个中国的舆论场,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热点话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