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章 激辩风云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真理越辩越明,道路越走越宽
2004年的上海初春,总带著几分迟疑。冬日的寒气尚未全然退去,却已有零星的暖意从城市的缝隙间渗出来。
街道两旁的梧桐树仍裸露著枝椏,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交错成网,然而仔细看去,枝梢已然膨出暗绿的芽苞,如同婴儿攥紧的拳头,蕴藏著即將舒展的生命。
沪市教育局组织的“民办教育创新发展座谈会”在市政大厦会议厅如期举行。
此次会议规格颇高,分管教育的副市长、教育局主要领导、各区教育负责人、知名教育专家以及包括曙光、优科在內的多家有代表性的民办教育机构掌舵人齐聚一堂。
会议的主题是探討民办教育的定位、创新与规范发展,因其时机关键,被视为未来政策风向的重要观测点。
会议厅內,气氛庄重而微妙。赵楼生坐在靠前的位置,神色平静,身边坐著特意受邀与会的郑怀古教授和林静。
他能感受到来自不同方向的目光:有关注,有好奇,也有不易察觉的审视。
吴天佑並未亲自到场,但优科教育的代表赫然在座,而会场中几位与他交往甚密的学者和学校领导,则显得格外活跃。
会议前半程,几位领导和专家先后发言,肯定了民办教育的补充作用,强调了规范办学和坚持公益导向的重要性。隨后,会议进入了交流討论环节。
一位与优科关係密切的某民办双语学校校长率先举手发言,他语调激昂: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当前民办教育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警惕的苗头!有些机构,打著『教育公平』、『有教无类』的旗號,盲目扩大规模,忽视教育质量和品牌建设,甚至將有限的资源过度投入到与升学无关的所谓『素质教育』和『社团活动』中,这是对家长和学生极不负责任的行为!”
他话音刚落,一位被某高校聘为“特约研究员”的学者立刻接过话头,推了推眼镜,语气看似客观却充满诱导性:
“张校长提到的现象確实存在。教育,尤其是优质教育,必然需要足够的投入来保障其品质。我们认为,民办教育应该走『精品化、差异化』的道路。比如,引入更多外教,打造纯正的双语环境,採用国际先进的课程体系,小班化教学,为那些追求卓越的家庭提供真正高端的选择。这才是民办教育的优势所在,而不是去搞大杂烩,那样只会稀释教育资源,最终损害的是所有学生的利益。”
他的话,隱隱在为高收费的“精英教育”模式张目,並影射曙光的多元化探索是“大杂烩”。
紧接著,一位自称“深受家长欢迎”的奥数名师也抢过话筒,言辞更加尖锐:
“我同意以上两位的观点!现在有些学校,搞什么电竞社团、传统文化,完全是本末倒置!家长钱送孩子来民办学校,核心诉求是什么?是升学!是成绩!是考上名校!那些里胡哨的东西能帮孩子加分吗?能保证他们考上清华北大吗?我们不能被一些华而不实的理念带偏了方向,必须牢牢抓住『教学质量』这个生命线!”
他巧妙地將“教学质量”狭隘地定义为“应试成绩”,直接抨击曙光的全面育人理念。
又有一位区教育学会的负责人慢条斯理地补充道:“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民办学校与资本合作的问题。个別学校与地產商捆绑过紧,虽然短期內解决了资金问题,但长期看,是否存在风险?教育的公益性能否得到保障?是否需要出台更细致的规定予以规范?”
此举看似忧国忧民,实则试图为曙光与启东地產的健康合作模式套上枷锁。
这几人轮番发言,层层递进,从质疑办学模式到攻击核心理念,再到暗示合作风险,虽然始终未点“曙光”之名,但矛头所指,会场內人人心知肚明。
一股无形的压力笼罩下来,不少人的目光投向了赵楼生,有担忧,有观望,也有几分幸灾乐祸。主席台上的领导们也微微蹙眉,显然这些“意见”引起了他们的重视。
赵楼生面不改色,心中澄明如镜。他知道,这绝非偶然,而是吴天佑在幕后精心策划的一场“围剿”,试图利用这个场合,从政策和舆论上对曙光进行打压和孤立。
就在气氛压抑之时,赵楼生不慌不忙地举起了手。主持会议的孙局长立刻示意工作人员將话筒递给他。
“感谢刚才几位同仁的发言,提出了很多…有趣的观点。”
赵楼生站起身,声音沉稳有力,瞬间打破了僵局,吸引了全场的注意力,“正因为民办教育是事业,更需要我们摒弃偏见,基於事实和数据进行理性探討,而不是被某些片面的、甚至是被刻意引导的言论所迷惑。”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刚才发言的几人,最后环视全场,继续说道:
“首先,关於教育公平与教育质量。我们曙光坚信,这二者绝非对立矛盾。追求教育公平,不代表就要降低质量;提升教育品质,也绝不意味著就必须走向高收费的『精英化』。”
他示意林静打开投影仪,“这是我校连续三年的数据:在坚持『有教无类』、招收大量普通家庭乃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同时,我校各年级的平均成绩、重点高中及大学升学率,每年都在稳步提升,目前已稳居全区前列,部分指標达到市级先进水平。同时,学生在各级各类科技、艺术、体育、人文竞赛中获奖超过500人次。这充分证明,公平与优质可以並行不悖,素质教育与学业成绩能够相辅相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