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润物有声 金石为开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秋意渐深,沪上的梧桐叶染上了更深的金黄。
曙光教育集团新校区,那份因空间侷促而催生出的精打细算与创意迸发,愈发使得“文脉深植”计划非但没有因硬体限制而褪色,反而呈现出一种“螺螄壳里做道场”的独特活力与深度。
文化的气息,不再仅仅是標语和偶尔的活动,而是真正开始浸润到校园生活的肌理之中。
清晨,广播站播放的不再是单一的起床號,而是穿插了五分钟的《经典诵读》,或是古箏名曲《高山流水》的片段,伴隨著学生们步入教室的脚步。
课间,走廊里的小型展柜前,时常有学生驻足,那里轮流展示著各班级推荐的“我最喜爱的传统器物”图片及简介,或是“社团活动剪影”。
“文匯苑”那一层空间被利用到了极致。国学社的同学们自发制定了“值日表”,负责维护各活动室的整洁与器物管理,儼然一个小型的自治文化团体。
民乐小组从最初的单调合奏,开始尝试排练简单的合奏曲目《彩云追月》,虽然技法稚嫩,但那份默契与投入却弥足珍贵。
戏曲组在退休京剧老师的指导下,排演了一出十分钟的《贵妃醉酒》折子戏,水袖翩躚,眼波流转,虽只是雏形,已足以在校园开放日上引来阵阵喝彩。
最令人惊喜的是“非遗工坊”的进展。那位剪纸传承人带来了更复杂的技巧,孩子们剪出的“鲤鱼跃龙门”活灵活现。
学生们不仅学手艺,更在老师引导下,开始思考这些古老技艺背后的文化寓意和生存现状,甚至有人尝试设计融合现代元素的剪纸图案或竹刻书籤。
曙光学子们组成的“小小文化讲解团”在区博物馆已经小有名气,孩子们用青涩却真诚的语言,向游客介绍馆藏文物,其认真的態度常常获得游客的额外讚赏。
在社区敬老院的公益演出中,一曲童声合唱的《茉莉》、一段略显生涩但情真意切的京剧表演,让老人们笑得合不拢嘴,拉著孩子们的手久久不放。
这些活动,未经刻意宣传,却如涓涓细流,悄然改变著社会对曙光“瞎折腾”的片面看法。
这些变化同样发生在学生內部。来自老校区、通过交流活动来到新校区“文匯苑”参加书法集训的李娟(首批毕业生之一,现在大学就读,偶尔回校做志愿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最初对传统文化社团嗤之以鼻、只埋头刷题的“学霸”型学生,也开始偶尔在课间溜达到围棋室看別人对弈,或是在民乐练习室外驻足倾听。
“好像也没那么『土』,”一个男生推了推眼镜,对同伴小声说,“而且下围棋对锻链逻辑思维好像真的有点用。”
他的同伴点头:“上次歷史考试那道关於宋代文化的题,我就是听了国学社那次关於『宋词与市井生活』的讲座才答出来的。”
这种悄然的认同,比任何强制参与都更有力量。
然而,並非所有家长都放下了疑虑。一位颇有影响力的家长委员会成员,直接约见了赵楼生。他在一家外资投行工作,思维直接而高效。
“赵校长,我承认孩子们的活动搞得有声有色。但作为家长,我更关心的是確凿的、可量化的產出。这些文化薰陶,如何体现在他们的升学竞爭力上?比如,自主招生的加分项?或者,对申请海外名校的文书素材有帮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