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职教新途 匠心初铸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2004年的初秋,暑热未消。曙光教育集团各校区的喧囂因新学年的开始而逐渐平息,但高考放榜后的余波仍在许多家庭中荡漾。
赵楼生坐在明诚学校屋顶农场边的石凳上,手中的成绩单被夕阳镀上一层暖光,也映照著那些未能如愿的数字。
不远处,张强正带著几个职高班的学生调试一套旧发动机教具,油污沾满了他们的手背,眼神却专注而明亮。几天前,这个选择放弃復读、进入汽修厂工作的年轻人,又一次找到了赵楼生。
“校长,厂里的老师傅手艺是好,可讲不清道理。好些学徒连图纸都看不懂,全凭感觉拆装。”张强挠著头,有些不好意思,“我…我用了你以前教我的受力分析方法,帮师傅解决了个疑难杂症,厂长都夸了。我就想…咱曙光能不能也教这个?教真本事,还能考个证的那种。”
这番话像一颗投入湖心的石子,在赵楼生心中漾开层层涟漪。
他望向眼前这片略显简陋的校园,收购明诚学校后,虽经改造扩建,但其硬体与师资仍与另外三个校区有差距,生源也多是在升学竞爭中不占优势的工人子弟。
传统的升学路径並非对每个人都最优,社会对高水平技能人才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检测到宿主对教育公平与多元化发展的深度思考,触发隱藏任务『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任务要求:成功创办首个职业教育特色班,並实现首批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任务奖励:解锁『技能专精』(初级)光环——小幅提升绑定技能实训课程的掌握速度和熟练度,微弱提升工匠精神认同感】
【系统提示:国之基石,亟需大国工匠】
系统的提示音適时响起,坚定了赵楼生的想法。
翌日,集团內部董事会会议上,赵楼生正式提出了筹办“曙光技工学校”的构想,依託明诚学校现有资源,先开设“汽车维修与检测”、“数控技术应用”两个专业方向。
提议一出,並非一帆风顺。
有股东疑虑:“办职教?投入大、產出慢,社会认同度还低,怕是会影响集团品牌形象吧?”
另一位董事翻著报表:“设备投入是天价,一台好点的数控工具机就得几十万,师资从哪里来?我们能竞爭得过那些老牌技校吗?”
赵楼生早有准备,他打开投影仪,没有直接反驳,而是展示了一组数据和新闻报导:
“各位,这是市人社局刚发布的报告,未来五年,本市高级技工缺口预计超过十万人。”
“这是上周《沪城商报》的报导,本市一家德资企业为招聘一名合格的数控工具机调试员,开出了年薪十五万仍一將难求。”
“我们的优势在哪里?”他目光扫过全场,“我们有曙光的基础文化课教学体系,能保证学生素质;我们有『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成熟经验;最重要的是,”他顿了顿,“我们有决心探索一条真正尊重技能、培养匠心的新路,这不是传统的技校复製,而是曙光式职业教育的创新。”
他接著拋出了商业规划:“设备投入,我们可以寻求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师资,我们可以从合作企业高薪聘请经验丰富的技师傅担任实训教师,同时我们的理论教师跟进学习。出路,我们將推行『订单班』模式,相当於企业提前储备技术人才,入学即与企业签订意向协议,確保就业出口畅通。”
“至於品牌,”赵楼生语气坚定,“让每一个曙光走出的孩子,无论他是大学生还是高级技工,都能凭藉真才实学获得社会尊重和体面生活,这才是对我们品牌最好的加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