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润物无声 破冰前行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舆论的天平,开始悄然回摆。
然而,赵楼生明白,所有这些,都只是防御和正名。要真正破局,必须在对手最意想不到的地方出手。他將目光投向了那个一直试图用规则打压他的领域——政策本身。
在和李先生深谈后,一个大胆的想法形成:主动参与,塑造规则。
当时,沪市正酝酿出台关於鼓励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实施细则徵求意见稿。赵楼生意识到,这不仅是危机,更是机遇。
他组建了一个以钱老师、刘老师为核心,加上陈默提供数据支持的临时小组,任务只有一个:深入研究这份徵求意见稿,结合曙光学校的实践,撰写出一份极具建设性和操作性的《意见建议报告》。
他们熬了几个通宵,字斟句酌。报告没有泛泛而谈,而是针对条款,结合曙光在“阳光分班”、“师资培训”、“家校共育”、“特色课程建设”、“財务透明化”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提出了详实的修改补充建议。
例如,针对“保障教师权益”条款,他们附上了曙光“教师成长基金”和即將试行的“骨干教师激励方案”;针对“规范收费”条款,他们提供了曙光详细的收费项目构成及公示模板;针对“支持特色发展”条款,他们阐述了“衔接教育”和“素质拓展”的必要性与操作路径。
这份报告超越了为一校私利爭辩的层次,站在了整个民办教育行业健康发展的角度,充满了责任感和前瞻性。赵楼生通过孙科长和李先生的人脉,將这份报告直接递交给了市教委相关政策研究部门的负责人。
“我们不是来诉苦的,我们是来贡献基层智慧的。”赵楼生在对方面前谦逊而自信地表示,“曙光愿意作为一块试验田,为政策的完善提供实践参考。”
这一招,大大出乎了吴天佑的意料。他习惯於在规则內寻找漏洞进行打压,却没想到赵楼生直接跳出了被动应对的层面,试图去影响和塑造规则本身。这份基於扎实实践的报告,以其专业性和建设性,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重视。虽然不可能完全採纳,但其思路和案例,为决策者提供了宝贵的基层视角。
不久后,教育局方面对曙光的態度发生了微妙转变。一位副局长在非正式场合提到:“像曙光这样勇於探索、主动规范、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实践经验的民办学校,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冰封的河面,终於被凿开了一道缝隙。
期中考试成绩发布,曙光再次交出亮眼答卷,尤其是试点高二班,成绩稳居区內同类学校前列。家长们悬著的心彻底放下,之前的些许流言蜚语在硬邦邦的成绩面前烟消云散。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赵楼生路过操场。看到一群不同年级、不同背景的孩子混在一起打篮球,其中一个进球后,大家欢呼著抱在一起。那一刻,汗水与笑容模糊了所有的標籤。
他停下脚步,静静地看了很久。
润物无声,所有的努力和坚持,仿佛都融化在了这秋日温暖的阳光和孩子们毫无隔阂的欢笑里。危机尚未完全解除,他知道吴天佑不会轻易罢手。
但曙光已经用它的坚韧和智慧,顶住了第一波最猛烈的衝击,並且找到了破冰前行的方向。脚下的路或许仍布满荆棘,但心中的信念,却愈加明亮而坚定。
他抬起头,看向浦东方向,新校区的轮廓在脑海中愈发清晰。那里,將是下一片更需要耕耘与守护的沃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