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期中试金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时间的河流静静流淌,转眼间,沪市进入了初夏。梧桐树荫蔽日,空气中开始瀰漫起梔子的淡香,以及一种属於学期末特有的、混合著紧张与期待的燥热。
曙光学校的改变仍在持续。教室更加明亮整洁,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多了起来,课后託管班井然有序,甚至吸引了几位周边公办学校的学生加入——他们的父母看中了这里负责的管理和低廉的费用。
张天胜的加入,如同给赵楼生装上了一个高效的財务引擎。他迅速理清了学校混乱的帐目,建立了规范的收支制度,甚至开始尝试做一些极其稳健的短期资金规划,將託管班的微薄收入和赵楼生偶尔从股市套现的小笔资金利用起来,產生一点点“睡后收入”。虽然数额不大,却让学校的资金周转更加从容。
然而,真正的考验即將来临——全区统一的期中考试。
这不仅仅是一次学业检测,更是对赵楼生推行的一系列教学改革和那神秘“专注学习”光环成效的第一次实战检验。成绩的好坏,將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老师的士气,以及家长们本就脆弱的信心。
考试前一周,气氛明显变得不同。晨读的声音更加响亮,课间追跑打闹的孩子少了,围著老师问问题的多了。那种自发向上的学习劲头,连最资深的刘老师都感到惊讶。
“奇了怪了,”刘老师对林静嘀咕,“往年快到考试,这帮皮猴子哪个不是焦躁不安,变著法儿想偷懒?今年倒好,一个个跟小大人似的,都知道用功了。”
林静看著教室里埋头复习的学生们,目光温柔:“也许是孩子们自己懂事了,知道机会来之不易。赵老师带来的新方法,好像也確实挺管用。”她注意到,学生们整理错题本、绘製知识脉络图这些赵楼生建议的方法,用得越来越熟练。
赵楼生也没有閒著。他让食堂每天额外准备一份绿豆汤或菊茶,给师生们降暑提神;他叮嘱各位老师,考前最后几天不再搞题海战术,而是回归基础,梳理错题,放鬆心態;他甚至自掏腰包,买了一批铅笔、橡皮和尺子,分发给那些文具短缺的学生。
“考试没什么可怕的,”他在一次考前动员会上对孩子们说,“就是把我们平时学的东西,规规矩矩地写到试卷上。记住,你们不是为了分数而学,是为了弄清楚那些有趣的知识,为了將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底气。正常发挥就好!”
他的话平和而有力,带著一种莫名的安抚人心的效果。“浩然正气”光环无声地笼罩著校园,驱散著焦虑和恐慌,凝聚起专注与信心。
考试日终於到来。
校园里静悄悄的,只有风扇转动的声音和笔尖划过试卷的沙沙声。赵楼生和张天胜在走廊里轻声巡视,看著教室里孩子们或凝神思索、或奋笔疾书的小脸,心情同样有些紧张。
成绩公布需要一段时间。等待的日子里,期待与不安交织。
最先传来好消息的,反而是那些参与“衔接辅导班”、即將回乡参加中考的初三学生。他们的老家学校陆续进行了模擬考试,成绩反馈回来,令人惊喜。
“赵老师!刘老师!”一个学生兴奋地衝进办公室,手里挥舞著一封信,“我……我这次模考,数学考了全班第三!在我们县一中都能排上號了!我们老师都夸我进步大!”
紧接著,又有好几个学生带来了类似的好消息。他们的成绩在原籍地的学校里脱颖而出,尤其是针对性的复习见了效,原本薄弱的环节得到了显著加强。
这些好消息像一颗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曙光学校激盪起层层喜悦的涟漪。老师们倍感欣慰,家长们闻讯更是喜出望外,看向赵楼生和老师们的眼神充满了感激。
“老赵校长在天有灵啊!”一位学生家长,在建筑工地做包工头的粗獷汉子,特意买了水果送到学校,声音哽咽,“俺娃以前成绩吊车尾,俺都打算让他初中毕业就跟俺去工地了。这下……这下说不定真能考上县里的好高中!谢谢!谢谢你们!”
这才是最实实在在的口碑!
几天后,区里的统考成绩也终於下发到了各校。
当林静和刘老师拿著成绩单走进赵楼生办公室时,两人的脸上都带著难以置信的激动和红晕。
“楼生!出来了!”林静的声音有些发颤,“我们……我们学校的平均分,语文、数学两科,比上学期期末,提高了整整十二个名次!英语也提高了八个名次!排到了全区中游!”
在沪市这样一个教育强区,生源基础薄弱的民工子弟学校,能取得这样的进步,堪称奇蹟!尤其是个別尖子生,数学甚至考出了接近满分的高分,排进了全区前列。
“好!太好了!”赵楼生长长舒了一口气,一直紧绷的心弦终於放鬆,喜悦由衷而生。这不仅是对他所有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孩子们和老师们辛勤付出的最好回报。
他立刻召开全校教师大会,隆重表彰了在这次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的班级和个人,並当场宣布,从极其紧张的资金中,挤出一笔小小的奖金,奖励给每一位老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