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竟有如此奇效。(求月票!!!)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儿臣谢父皇天恩!父皇信任,儿臣感激涕零!定当恪尽职守,虚心学习,绝不敢有负父皇重託!”
他低著头,脸上难以抑制地泛起红光,多日来的阴鬱仿佛在这一刻被驱散。
他终於……终於有机会触碰到真正的权力核心了!
哪怕只是边缘,也足够了!
“平身吧。”李世民淡淡道。
“谢父皇!”李泰再拜,方才起身,退回班列,努力平復著激盪的心情,眼角余光却忍不住扫向站在前方不远处的李承乾。
李承乾此时也转过身,面向李泰,脸上带著一丝温和的笑意。
“四弟得参吏部,为兄甚为欣慰。吏部事务繁杂,关乎朝廷用人,四弟才学过人,定能从中获益良多,日后更好地为父皇分忧。若有需为兄相助之处,儘管直言。”
他的语气平静自然,听不出丝毫芥蒂,仿佛兄长对弟弟获得进步发自內心的高兴。
这番鼓励的话语,在眾臣听来,更是显得太子心胸开阔,顾念兄弟之情。
李泰忙收敛心神,拱手回道:“多谢太子勉励,臣弟定当用心,不负父皇与兄长期望。”
朝会便在这样一种看似“兄友弟恭”、皆大欢喜的氛围中结束。
消息迅速传开。
魏王参议吏部之事,虽权限有限,但仍引起了朝野广泛关注。
各方势力都在重新评估著眼前的局势。
世家集团认为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至少成功地將魏王推到了前台,形成了某种程度的制衡。
一些观望的中立派则觉得陛下此举颇有深意,既安抚了世家和魏王,又未过分削弱太子之权。
东宫,显德殿。
退朝回来后,李承乾如常处理政务。
属官竇静和杜正伦前来稟报工部革新进展及近日东宫接收的各类文书匯总。
两人都留意到太子殿下对魏王入吏部之事,反应极为平淡,仿佛只是发生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稟报完毕,竇静忍不住提了一句。
“殿下,魏王此番参议吏部,虽无实权,然其名分已立,恐日后……”
李承乾抬手打断了他,神色平静。
“孤知道了。四弟有才学,为朝廷效力是好事。工部之事,按既定方略推进即可,不必分心他顾。”
见太子如此表態,竇静和杜正伦便不再多言,行礼告退。
出了显德殿,杜正伦对竇静低声道:“殿下气度,愈发沉凝了。看来,魏王此举,並未动摇殿下分毫。”
竇静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一丝佩服:“殿下之心,確非常人可测。我等只需办好差事便是。”
两人离去后,李承乾独自坐在案前,手指无意识地敲击著桌面。
他並非全然不在意,只是李逸尘早已与他剖析过各种可能,包括世家可能推出魏王制衡,以及父皇必然採取的平衡手段。
今日朝堂之事,不过印证了之前的预料。
他现在的根基在於工部的实质性革新。
李泰得到一个有限参与吏部议事的资格,短期內,还动摇不了他的根本。
他需要做的,是继续夯实自己的根基,更快地提升效率,做出更多无可辩驳的实绩。
想到效率,李承乾便想起了李逸尘日前提及的,关於改善东宫文书处理流程的设想。
李逸尘说通过近日观察,草擬了一套方法,其核心在於“事先分类,標籤管理”。
他建议,应由书吏在接收文书之初,便依据內容而非来源將其归类。
例如划分为“紧急军务”、“日常政务”、“工程营造”、“人事任免”、“钱粮审计”、“礼仪典制”、“建言献策”、“弹劾纠察”等大类。
並辅以不同顏色的封套或標籤进行標识。
李承乾若能依此分类批阅,便可优先处理紧要事务,並將同类事务集中处置,从而避免思维频繁切换,提升效率。
李逸尘还补充提出,可在各类文书下增设“待议”、“已批”、“转发”等状態標籤。
並建立专门登记簿记录文书流转全过程,以实现闭环管理,防止积压或遗漏。
李承乾认为此法切实可行,当即下令在东宫试行,並命李逸尘与竇静、杜正伦共同商定具体分类细则。
隨后两日,李逸尘便与二人详细商討。
新法率先在东宫詹事府文书房试行。
起初,书吏们因需额外进行分类贴签而感到不便,但数日后成效便显现出来。
李承乾发现案头文书变得井然有序,他可根据顏色標识优先处理紧急或重要事务,同类事务集中批阅使得思路连贯,决策速度显著加快,各类文书的处理进度也一目了然。
李承乾首先感受到了变化。
他的案头不再是无序的文书堆积,而是按顏色分迭摆放。
他可以根据自己的状態,先快速瀏览赤色的“紧急军务”和黄色的“弹劾纠察”,再集中处理蓝色的“工程营造”和青色的“钱粮文书”。
同类事务集中处理,思路连贯,决策速度明显加快。
那些白色的“日常政务”和褐色的“礼仪典制”,则可以在零碎时间批阅。
紫色的“建言献策”单独成迭,便於他仔细斟酌。
黑色的“人事任免”则与吏部相关的文书对照起来看,更为清晰。
竇静和杜正伦作为辅助太子处理文书的主要属官,也深感便利。
他们向太子稟报事务时,可以按类別集中呈报,条理分明。
需要查找旧档或追踪某件文书处理进度时,凭藉分类標籤和登记簿,也能迅速定位,不再需要漫无目的地翻找。
这一日,竇静与杜正伦一同从显德殿出来,两人脸上都带著轻鬆之色。
“杜兄,未曾想这李逸尘所倡之法,竟有如此奇效。”
竇静忍不住感嘆。
“往日此时,你我怕是还在为梳理明日需呈报殿下的文书而头疼,今日却已处理停当。”
杜正伦捻须微笑。
“此法看似简单,实则是將繁杂事务条理化、规范化。司仪郎李逸尘年纪虽轻,於实务管理上,却颇有巧思啊!”
这个消息也很快传到了李世民耳中。
“李逸尘?”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