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 「必须適应这种转变。」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53章 “必须適应这种转变。”
晨鼓初响。
李逸尘身上穿著新赐的浅青色官袍,腰间配著標示身份的银鱼袋。
这是他正式就任东宫司议郎的第一日。
“司议郎……”
李逸尘在心中默念著这个新官职。
说得直白些,就是太子的近侍諫官兼机要秘书,负责审阅、整理、甚至初步批註呈送给太子的文书。
有权对其中不妥之处提出驳正意见,並在太子监国听政时,分担处理具体事务。
这是一个能够近距离接触核心政务,拥有一定话语权和审核权的职位。
不再是那个只能隨侍在侧、偶尔进言的伴读。
李逸尘明白,这是他逐渐踏入世人眼中的第一步。
他內心並没有太多喜悦。
他穿越而来,最初只为活命,凭藉对歷史走向的了解和前世作为教师的引导技巧,险中求生。
如今算是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至少暂时將这位太子的注意力从谋反的死路上引开,转向了更为稳妥的权力博弈。
然而,帝心难测,朝局诡譎云涌,东宫之外,魏王虎视眈眈,山东世家怨气未平,关陇集团態度曖昧。
接下来的路,只会更加艰难,如履薄冰。
这个司议郎的位置,对他而言,是机遇,也是更大的考验。
他终於可以从“幕后”稍稍走向“台前”,有机会將自己的影响力,更直接、更制度化地施加於东宫的决策之中。
他的命运已与东宫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在確保李承乾不行差踏错的前提下,他也需逐步展现自身价值,稳固地位,甚至……为可能的未来,积累一些真正的政治资本。
只是,这身份的转变,让他一时有些不適。
前世他只是一名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面对的是相对单纯的学生。
即便后来有些同事转行从事行政,甚至当了局长、县长,但那终究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
他知道自己身上难免带著“师者”的惯性思维,好为人师,喜欢讲道理,剖析利害。
这种“爹味”在作为伴读私下引导太子时或有奇效,但放在司议郎这个需要严谨、务实、懂得官场规则和程序正义的职位上,则可能显得格格不入,甚至引人反感。
“需谨言慎行,多听多看,先融入,再图其他。”
李逸尘暗自告诫自己。
他必须將那些超越时代的认知和过於直白的分析,用更符合这个时代官僚体系的话语体系包装起来。
“李司议,时辰將至,该入殿参见殿下了。”
一名身著绿袍的录事官走近,恭敬地提醒道。
那態度,与往日对待普通伴读时,已有了微妙的不同。
李逸尘收敛心神,微微頷首。
“有劳。”
步入显德殿偏厅,此处已改为太子日常处理政务之所。
李承乾端坐於上首案后,正低头翻阅著一迭文书。
他气色较之以往沉稳许多,眉宇间仍有属於年轻人的锐气。
下方,左庶子杜正伦、詹事府丞竇静等东宫主要属官均已到齐。
见到李逸尘进来,眾人目光皆投向他,有审视,有好奇,也有几分不易察觉的期待。
“臣李逸尘,参见殿下。”李逸尘依礼参拜。
李承乾抬起头,脸上露出一丝真切的笑意。
“逸尘来了,不必多礼。自今日起,你便正式履职司议郎。东宫文书往来,启奏驳正,你要多费心。”
他语气温和,带著明显的倚重。
毕竟是人多的场合,叫先生不合適。
“臣,定当竭尽全力,不负殿下信重。”
李逸尘沉声应道。
杜正伦抚须道:“李司议年轻有为,殿下屡次称许。望尔勤勉任事,恪尽职守,勿负殿下厚望。”
他是东宫老臣,言语间带著长辈的期许与一丝不易察觉的考较。
李承乾示意李逸尘在靠近他下首的一个新设书案后坐下,案上已堆放了部分今日待处理的文书卷宗。
“这些都是今日各处送来的文书,你先看看,按轻重缓急分类,若有需立即处置或存疑之处,隨时稟报。”
“是。”李逸尘应下,深吸一口气,开始翻阅起来。
文书种类繁多,有来自三省六部抄送东宫知晓的普通政事摘要,有东宫各局署请示事宜的呈文,也有地方官员直接呈送东宫的谢表或建议书。
他需要快速瀏览,判断其重要性,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甚至草擬批答。
起初,他看得颇为缓慢。
文言文的表述,繁复的官场用语,各种隱晦的暗示和潜台词,都让他需要费更多心力去理解。
他努力回忆著原身记忆中关於官场文书处理的零星知识,並结合前世对唐代制度的研究,小心翼翼地批註著。
时间一点点过去,李逸尘逐渐找到了些感觉。
他摒弃了过於“教师式”的全面分析,尝试用更简洁、更符合程序的语言写下批註。
“此乃常例,可照准。”
“此事关乎西州开发,建议转竇詹事详议。”
“此呈文逾越规制,应发还本司。”
期间,他遇到一份关於太常寺请求增拨乐舞用度的文书。
他提笔批道:“请核东宫近日用度盈余,若无可挪拨,则依制驳回,言明国库艰难之意。”
既指出了问题关键,又给出了合乎规矩的处理方向。
他將批註好的文书整理好,呈送给李承乾过目。
李承乾仔细看了,偶尔会问上一两句,李逸尘皆能依据文书內容和制度规定对答,虽无惊人之语,却也稳妥扎实。
午时刚过,一名中书省的书吏送来一份加急文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