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兵者,诡道也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苏尘看著韩信拿出的淮阴侯兵法。
有些诧异地接过入手。
韩信负手而立,站在茂陵上眺望远方,淡淡的说道:
“真正的名將是教不出来的,本身都是天赋使然。”
“本侯的兵法也仅仅是锦上添,让你更加的全面,少走一些弯路。”
“仅此而已。”
真正的名將从来不是教导出来的,而是他本身就有天赋,恰好挖掘出来。
卫青本人乃是骑奴出身,如今位列大將军,比肩三公。
真正的將才都会在读兵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一套兵道战法。
所谓我注六经、六经注我,就是这个意思。
“我注六经”是一个层次。
我来看一看古代大家的经典,给他们的经典作出註解。
这个时候,我的註解必然掺杂自己的意念,对经典的原意有自己的看法和解释。
这个层次歷代都有。
“六经注我”是另外一个高度。
我用前人大家的经典和理论,来佐证自己的理论和体系。
我的每一句话,每一个理论,都能在古籍经典找到论证。
达到这一个高度,就是各家各派的代表性人物。
儒家为例:
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融合百家於儒家。
实质上是儒皮法骨。
程朱开闢出理学分支,陆王又开闢出心学分支。
兵家也是如此。
但是兵家和儒家有极大的区別。
儒家是一套理论,本质上是要拿来治国,故此在实践中会有所扭曲。
换一句话说,儒家的理论拿来用,用的过程每个人都改一改,最后变得面目全非。
兵家不一样。
兵家则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死人没资格说话,胜利者才有资格书写兵法。
但是兵法又很矛盾。
兵圣孙武说“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十倍於別人的兵力,才考虑围歼。
白起跳出来说不对,我一比一打歼灭战,从出道开始就是这样。
李牧以逸待劳大破匈奴,王翦以逸待劳大破楚国,符合兵法常规思维。
霍去病就喜欢长途远距离迂迴奔袭,打得就是你措手不及。
很多人认为廉颇善守。
可廉颇的上卿靠的是攻城掠地得来的,但是邯郸之战后,依旧率领大军大破燕国。
无非是廉颇看出来长平之战的局势。
战略上就是要靠拖,拖不起也要拖。
军神李靖灭国之战打很多次,都是在不动声色拿下敌军。
善战者无赫赫之功。
背水一战乃是兵家大忌。
韩信偏偏就靠著指挥和战术,背水一战获得成功。
兵法矛盾十分正常。
因为每一位兵家的理念不一样。
兵者,诡道也。
兵圣孙武一句话就说明白兵道的实质。
这玩意不讲道理,贏家通吃,死人不配说话。
苏尘看一眼木牘竹简,《淮阴侯兵法》里面讲述的更多是大军团指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