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李世民的担忧:玄武门之变会再现吗?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回稟陛下,这些话,都是臣听一位十五岁的民间少年所说。”
程知节此言一出,满堂皆惊。
房玄龄、魏徵等大唐群臣,双目圆睁,脸上儘是不可思议之色。
这个消息,比这番话是程知节自己想出来的,更让他们震惊。
程知节好歹是朝中重臣,平日里经常接触军国大事,能对天下大局做出分析判断,勉强也能说得过去。
虽然,房玄龄、魏徵等人觉得今日程知节所说的內容,超出了他们对於程知节的认知,不像是程知节有本事说出来的话。
但万一程知节就心有灵犀,灵光一闪了呢。
相对而言,他们更难相信的,是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对於军国大事有这样深刻的见解。
游牧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对比分析、天下气候周期变化说等他们闻所未闻的学识,居然出自一个十五岁的民间少年之口,这谁能信?
另一边,李世民的反应却与房玄龄等人不同。
“十五岁的民间少年,有这样非凡的眼光见识,与程知节认识……”
综合这些信息,李世民心中大概有谱了。
给程知节说这些话的人,应该就是他的亲儿子李逸没跑了。
他记得上次去李逸家的时候,程家派人邀请李逸上门做客。
所以,应该就是李逸去程家做客的时候,对程知节说了这些內容。
“这孩子,还真是给人惊喜不断!不愧是我皇家的麒麟子!”
李世民这个老父亲在心中骄傲地感慨了一句。
便在此时,他听见魏徵开口问程知节道:
“宿国公,这位十五岁的民间少年,叫什么名字,家住何处?”
“这位少年名为李逸,土生土长的长安人,家住长安长兴坊。”
程知节开口回道。
“果然是这孩子。”
李世民得到了他预料之中的答案。
“陛下,如此大才,如果身家清白,臣以为,朝廷应早日招揽才是。”
魏徵朝著李世民拱手行礼,认真无比地说道。
他觉得,这个名为李逸的民间少年,虽然才十五岁,但就凭程知节今日转述的內容,就足以证明,这个少年绝非池中之物。
只要进入朝堂好好培养一下,未来必定是国之栋樑。
魏徵也是起了爱才之心。
上一个让他动了这样心思的,还是自己陛下结识的那一位提出科举改革之策以及发明瘦金体的少年。
“咦,都是民间少年,同为十五岁,不会是同一个人吧?”
魏徵心中突然冒出了这个想法。
如此才华横溢的天才少年,能出一个就极为难得了。
同一时间出现两个,魏徵感觉有点难。
此时的朝堂之上,与魏徵有著同样的大臣不在少数,他们都看向李世民,想看看李世民会怎么说。
这些大臣之中,並不包括程知节。
因为他现在有更重要的事要做,顾不上考虑这事。
“陛下,李逸乃是土生土长的长安人,父母双亡,身世来歷没有任何问题。”
“臣赞同魏相的说法,这样的英才,应当为国效力才是,故而臣愿举荐李逸入朝为官。”
程知节郑重无比地对李世民说道。
听到“父母双亡”两个字,李世民眉头一跳,他后悔当初给李逸编造身世的时候太草率了。
“魏相与宿国公有为国举才之心,朕深感欣慰。”
“不过,这少年才十五岁,朕以为年龄尚小,再等几年入朝为官更为合適。”
李世民找了一个藉口,拒绝了魏徵与程知节的请求。
没办法,时机未到,李逸的身份还不能暴露。
然而。
对於这样的理由,许多大臣並不认同。
“陛下,甘罗十二岁便可拜相,李逸十五岁入朝为官有何不可?”
“陛下,本朝唯才是举,李逸有如此出色的才华,朝廷怎能因为其年龄不大,便將其拒之门外呢?”
“臣附议,十五岁已然不小了,足以为国效力了!”
“……”
群臣纷纷进言,希望李世民同意召李逸这个民间少年入朝为官。
看著这一幕,李世民心中很是无奈。
他不是不想,是不能啊!
听著这诸多大臣迫不及待想让李逸进入朝堂的声音,李世民突然想起了李逸之前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莫非这孩子真有大帝之姿?”
李世民心中呢喃了一句,心情突然变得复杂起来。
虽然最近这一年,太子的表现令他並不满意,但他並没有更换储君的想法。
因为太子李承乾才是嫡长子,当储君是名正言顺。
可如今,李逸这个变数出现了。
论个人能力,如今的李逸,可以把太子李承乾遥遥甩在身后。
提出改革科举之策、创造了瘦金体这一新字体、写出了一首足以流传后世的诗、揭露吐蕃这个巨大威胁……
李逸的皇子身份还未曝光,便已经给文武百官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得到了许多大臣的推崇。
更別说,李逸发明的活字印刷术,他还没有对外透露。
李世民都已经可以预料得到,等到他正式对外推出活字印刷术的时候,李逸这个发明者肯定能收穫诸多讚誉。
最关键的是,李逸可是得到了高人传授屠龙……哦不,是养龙术,这代表著李逸还有更多本事。
可以预见,等到李逸以皇子身份回宫之后,肯定会做出更多功绩。
到那时,李逸会甘心老老实实当一个皇子吗?会对皇位没有想法吗?
李世民没法回答这个问题。
儘管李逸可以算是他亲自抚养长大的,所以他对李逸的品性很了解,知道李逸品性纯良,没有野心。
但,面对皇位的巨大诱惑,谁能保证李逸能一直保持初心不变?
没人能保证。
再说,就算李逸对皇位没兴趣,也一定会有其他人去蛊惑李逸。
李世民很担心,未来会再现当初玄武门之变发生前的局势。
即是一个皇子的个人能力与功绩,远远超过了太子。
到时候怎么办?
李世民坚决不能容许大唐再来一次玄武门之变。
不过,这些问题,李世民现在也没什么好的处理办法。
“算了,等李逸回宫之后再看吧。”
李世民觉得自己现在就想这些事,有点太早了。
这些问题,完全可以等到李逸回宫之后,再根据具体情况来具体处理。
眼前最紧急的事,还是不让群臣再纠缠要李逸入朝为官的事。
“诸位卿家所言,不无道理,但朕以为,此事不宜操之过急,朝廷用人需谨慎,得多方考察才行。”
“如果此人確实有大才,再过三个月,朕再召其入朝为官不迟。”
李世民施展出了“拖”字诀。
只要拖过三个月时间,李逸的身份就不用保密了。
听到李世民这么说,房玄龄、魏徵等人也觉得也可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