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朵朵赶紧照著陈爷爷改的草图,在木牌上用铅笔轻轻画了轮廓。她画得很认真,每一根竹架的线条都画得很细,生怕画错了。画完后,她拿起刻刀,小心翼翼地沿著线条雕起来。刻刀在她手里还是有点沉,但比刚开始的时候稳多了。她先雕竹编棚的架子,再雕棚子里的周师傅,最后雕旁边的竹丝堆。
雕到周师傅的手指时,朵朵犯了难。手指太细了,稍微用力就会雕断。她皱著眉头,手里的刻刀迟迟不敢落下。陈爷爷看到了,放下手里的活走过来,蹲在她旁边:“別慌,雕细的地方,要用刀尖轻轻刮,而不是用刀刃砍。你看,像这样。”他拿起自己的细刻刀,在木牌上轻轻颳了几下,一根细细的手指就慢慢显了出来,还能看到指节的纹路。
朵朵学著陈爷爷的样子,用刀尖轻轻刮著木牌。这次她不再用力,而是让刻刀顺著木纹走,手指的轮廓慢慢清晰起来。虽然不如陈爷爷雕的精致,但也能看出是一根正在捏著竹丝的手指。“陈爷爷,我雕出来了!”朵朵兴奋地举起木牌,眼睛里满是笑意。
陈爷爷接过木牌看了看,眼里满是讚许:“不错,进步越来越快了。你看,只要肯用心,就没有雕不好的东西。咱们这次带去展会的小木牌,要的就是这份用心。每一个小木牌都有一个故事,有的是周师傅编竹编,有的是王婶染蓝染,还有的是村里的孩子追荷灯。观眾看到这些小木牌,就能知道咱们清溪村的日子是什么样的。”
他说著,拿起自己刚雕好的荷塘全景木牌,木牌上的荷层层叠叠,荷叶舒展著,还有一艘小小的游船漂在荷塘里,船上还雕著一个小小的人。“你看这游船,船上的人是许朗,他上次帮咱们拍手作视频的时候,就坐在游船上。把他雕进去,也是对他的感谢。”陈爷爷指著木牌上的小人,笑著说。
朵朵凑过去看,果然,小人的穿著和许朗平时穿的衣服很像,手里还拿著一个小小的相机。“陈爷爷,您太细心了!”朵朵忍不住说。陈爷爷摸了摸她的头:“做手艺就要细心,一点小小的细节,就能让东西变得不一样。就像你雕的周师傅,多了一个弯腰的动作,就比原来像多了。”
正说著,老支书推门走了进来,手里拿著一个用红布包著的东西。“老陈,我给你带了个好东西。”老支书把红布包放在桌上,慢慢打开,里面是一把老旧的刻刀,刀身已经有些锈跡,但刀刃还是很锋利。“这是你爹当年用的刻刀,我在老房子的抽屉里找著的。你看看,还能用不?”
陈爷爷看到刻刀,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他小心翼翼地拿起刻刀,用手指轻轻摩挲著刀身,上面还能看到模糊的“陈”字。“这把刀,我爹当年就是用它雕了村里的第一块木牌,是给老支书的爹雕的,上面雕的是荷塘里的荷灯。”陈爷爷的声音有些哽咽,手里的刻刀仿佛有了温度,“没想到还能找到它,太好了!”
老支书笑著点头:“我就知道你会喜欢。这次展会,你把这把刀也带去,摆在老物件区,旁边再放一张你爹当年雕木牌的照片,让观眾知道,咱们清溪村的木艺,也是一代代传下来的。”陈爷爷用力点头,把刻刀小心地放在锦盒里:“一定带去!这把刀不仅是我的念想,也是咱们清溪村手作传承的念想。”
朵朵看著陈爷爷手里的刻刀,又看了看自己手里的刻刀,忽然觉得手里的刻刀也有了不一样的意义。她拿起自己雕了一半的木牌,继续雕起来,这次比之前更认真了。她想,等自己雕好了,也要像陈爷爷和周师傅一样,把清溪村的故事雕在木牌上,让更多人知道。
工坊外的院子里,阳光已经升得很高了。老支书看著院子里摆著的小木牌,有雕著老槐树的,有雕著荷塘的,还有雕著村里人家的,每一个都栩栩如生。“老陈,这次展会,咱们的木艺肯定能让外国人眼前一亮。”老支书笑著说。陈爷爷点点头,拿起一个雕著荷灯的小木牌:“不仅要让他们眼前一亮,还要让他们知道,这些木牌里藏著咱们清溪村的日子,藏著咱们中国人的匠心。”
厨房里,张婶和李嫂的忙碌已经到了最紧张的时候。蒸笼里的荷糕刚蒸好,掀开蒸笼盖,一股甜甜的香气就飘了出来。荷糕的表面撒著一层细细的霜,还印著一朵小小的荷,看起来又好看又好吃。张婶拿起一块荷糕,放在盘子里,对著光看了看:“这荷糕要蒸得刚好,太硬了不好吃,太软了容易碎。你看这块,刚好,捏在手里有点弹性,吃起来肯定软糯。”
李嫂赶紧拿起一块尝了尝,糯米的软糯混著荷的清香,还有霜的甜味,在嘴里慢慢散开,让人忍不住想再吃一块。“太好吃了!比上次试做的好吃多了!”李嫂讚不绝口,“咱们这次多做些,装在竹编的小盒子里,带去展会上当伴手礼,肯定受欢迎。”
张婶点点头,又把准备好的荷叶包饭放进蒸笼。荷叶包饭里除了糯米和腊肉,还加了新鲜的莲子和虾仁,都是荷塘里產的。“这些莲子是昨天刚摘的,新鲜得很,加在荷叶包饭里,能增加一点清甜的味道。虾仁也是,刚从荷塘里捞的,鲜得很。”张婶一边说,一边把荷叶包饭摆得整整齐齐,“咱们清溪村的荷塘,不仅能看,还能吃,这些荷叶包饭里,藏著荷塘的味道,也藏著咱们村的味道。”
李嫂帮著张婶盖好蒸笼盖,又拿起旁边的荷蜜罐,打开盖子闻了闻:“这荷蜜也酿好了,味道真甜!咱们装在竹编的小罐子里,每罐放一张小小的荷卡片,上面写著『清溪荷韵』,肯定特別好看。”张婶笑著点头:“还是你想得周到。。这些伴手礼,要让观眾带走的不仅是吃的,还有咱们清溪村的心意。”
厨房里的香气飘出了院子,引得路过的孩子们都停下脚步,扒著门缝往里看。“张婶,李嫂,你们做的什么呀?好香啊!”一个扎著羊角辫的小女孩仰著小脸问。张婶笑著从厨房里拿出两块刚凉透的荷糕,递给孩子们:“刚蒸好的荷糕,你们尝尝,小心烫。”
孩子们接过荷糕,小心翼翼地咬了一口,甜美的味道让他们眼睛都亮了。“太好吃了!张婶,你们是要做给展会上的外国人吃吗?”另一个小男孩问。李嫂点点头:“是啊,到时候让外国人也尝尝咱们清溪村的荷糕,让他们知道咱们中国乡村的美食有多好吃。”孩子们听了,都兴奋地跳起来:“太好了!到时候我们也要去展会,帮你们给外国人送荷糕!”
张婶和李嫂看著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暖意。她们继续忙碌著,蒸笼里的荷叶包饭很快就飘出了香气,和荷糕的甜香、荷蜜的清香混在一起,成了清溪村最特別的味道。
村里的临时工作棚已经搭得差不多了。年轻人用粗竹杆搭起的棚架又结实又好看,竹编的棚顶缝隙里夹著新鲜的荷叶,风一吹,荷叶就轻轻晃动,像一片小小的荷塘。阿明正站在棚架上,往棚顶铺最后一块竹编板。“小心点!別摔下来!”下面的年轻人仰著头喊。阿明点点头,手里的竹编板铺得又平又稳:“放心吧!这棚顶肯定结实,就算下雨也漏不了水。”
旁边的年轻人正在往棚子四周掛蓝染布,蓝染布上印著大大的荷图案,掛在竹架上,像一面面美丽的旗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