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清溪荷韵·第322章 荷乡载誉启新程,匠心传承续温情
汽车刚驶到清溪村的老槐树下,就被喜庆的锣鼓声裹住了。村口的空地上,村民们早早搭起了彩棚,红绸子从槐树枝上垂下来,中间掛著“热烈欢迎手作团队载誉归来”的横幅。王阿婆领著几个穿蓝布衫的小姑娘,手里捧著用荷叶包好的鲜束;村里的老人们坐在竹椅上,手里摇著蒲扇,眼里满是期待;连平时调皮的孩子们,都规规矩矩地站在路边,手里举著自己画的荷小旗子。
“回来啦!回来啦!”小雨第一个看到汽车的影子,蹦著跳著喊起来。锣鼓声瞬间更响了,村民们纷纷涌上前,把汽车围得满满当当。周师傅刚推开车门,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就跑过来,把鲜束递到他手里:“周爷爷,您真棒!”周师傅接过,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手里的金奖证书还没来得及收进包里,红本本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陈爷爷抱著木艺摆件的盒子,刚下车就被老人们围住:“老陈,快让我们看看金奖作品!”他小心翼翼地打开盒子,《荷塘情趣》摆件一露出来,周围就响起一片讚嘆声:“这白鷺的翅膀还能晃呢!太神了!”“老陈,你这手艺真是绝了,给咱们清溪村长脸了!”陈爷爷笑著把摆件递过去,让大家轮流看,手里还不忘叮嘱:“小心点,別碰著蜻蜓的触角,细得很。”
王婶则被女人们围著,大家都想看看她的蓝染长卷。她把长卷在彩棚下慢慢展开,靛蓝色的布面在风里轻轻晃,从晨雾的浅蓝到暮色的深蓝,过渡得像流水一样自然。“他婶子,你这布染得也太匀了!”王阿婆伸手摸了摸,“比城里卖的那些蓝染布还好,下次我也跟你学学。”王婶笑著点头:“没问题,等忙完这阵,我就教大家染小方巾。”
许朗和苏晚刚把奖盃拿出来,孩子们就围了上来,踮著脚想摸一摸。“这奖盃是金的吗?”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许朗笑著把奖盃递到他面前:“是镀金的,不过它的意义比金子还珍贵,这是咱们全村人的荣誉。”孩子们听了,都兴奋地说:“我以后也要学手作,拿金奖!”
热闹了好一会儿,村长才站上彩棚的台阶,清了清嗓子:“今天咱们清溪村的手作团队在省里拿了金奖,还跟省美术馆签了长期合作,这是咱们村的大喜事!晚上在荷塘边摆流水席,大家都来热闹热闹!”村民们纷纷鼓掌,欢呼声在荷塘上空迴荡,惊起几只棲息在荷叶上的水鸟。
接下来的几天,清溪村彻底忙了起来。一方面,体验馆的游客爆增,每天都有几十组家庭和团建团队来体验手作;另一方面,省美术馆的首批订单也下来了,需要在一个月內交付两百件竹编掛件、一百五十块蓝染方巾和一百套木艺书籤;还要筹备跟李老师所在学校的手作校本课程,每周要安排两次手作教学。
为了应对激增的客流,许朗和苏晚重新调整了分工:小敏负责线上预约和订单登记,每天提前確认第二天的体验人数,避免游客扎堆;阿杰负责现场引导,带著游客参观体验馆,安排体验项目;小雨则协助三位老师傅准备体验材料,比如削竹条、剪白布、磨木片;张婶的茶棚也扩建了,增加了两张竹编桌椅,还雇了村里的李嫂帮忙煮茶、卖荷。
清晨的体验馆里,周师傅总是第一个到。他坐在竹编棚下,把当天要教游客的竹条提前削好,每一根都用砂纸磨三遍,確保不扎手。“许朗,今天有个三十人的团建团队要来学编竹篮,得再准备些粗竹条。”他一边说,一边从竹篾筐里挑出几根壮实的竹条,刀刃贴著竹条的纹路慢慢劈,竹屑像碎雪似的落在青布围裙上。
许朗刚把省美术馆的订单清单递给苏晚,闻言赶紧点头:“我让阿杰去后山的竹林再砍些竹条,保证够用。”苏晚则在一旁核对订单:“竹编掛件要编荷形状,蓝染方巾要印上咱们村的荷塘图案,木艺书籤要刻『清溪荷韵』四个字,这些细节都得跟三位老师傅確认好。”
王婶的蓝染架下,已经掛满了刚染好的方巾。她正拿著板蓝根叶子,在一块白布上拓印荷纹:“苏晚,你看这图案行不行?省美术馆说要突出咱们村的特色,我就想著用真实的荷叶和荷拓印,比画的更自然。”苏晚凑过去看,白布上的荷纹带著叶脉的纹路,格外生动:“太好看了!就按这个来,肯定能符合美术馆的要求。”
陈爷爷的木艺工坊里,木屑堆得像座小丘。他正用细刻刀给木艺书籤刻字,“清溪荷韵”四个字刻得苍劲有力,旁边还刻了朵小小的荷。“这些书籤得打磨五遍,保证摸起来光滑得像鹅卵石。”他一边说,一边拿起砂纸,轻轻打磨著书籤的边缘,“省美术馆的游客都是懂行的,一点细节都不能马虎。”
上午十点,团建团队准时到达。三十个年轻人穿著统一的t恤,兴奋地围著体验馆转。“大家先別急,咱们分三组,一组跟周师傅学竹编,一组跟王婶学扎染,一组跟陈爷爷学木艺,每个项目体验一小时,最后大家可以把自己做的手作带回家。”阿杰拿著小喇叭,有条不紊地安排著。
竹编体验区里,周师傅教大家编小竹篮。“先把竹条折成六边形,这是篮底,然后用细竹丝一圈圈往上编,注意力度要均匀。”他手把手地教一个戴眼镜的姑娘,姑娘学得很认真,虽然一开始编错了几圈,但在周师傅的指导下,很快就掌握了技巧。“我终於编好了!”姑娘举著自己编的小竹篮,兴奋地拍照,“这是我第一次做手作,太有意义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