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清溪荷韵·第317章 展会初绽荷香溢,巧手贏得满堂赞
汽车驶进市区时,晨光刚漫过高楼的檐角。周师傅扒著车窗往外看,手里还攥著那把磨得发亮的竹刀——这是他父亲传下来的工具,这次带过来,就是想在非遗展上用老手艺给大家露一手。“这楼可真高啊,比咱们村的老槐树高多了。”他轻声感嘆,竹刀在掌心轻轻摩挲,眼里满是对展会的期待。
苏晚坐在旁边,正低头核对参展清单,帆布包里的笔记本记满了细节:竹编屏风1件、蓝染桌布1块、蓝染方巾20块、木艺茶具1套、白鷺书籤50个、荷100份、荷叶茶50袋……“许哥,咱们的样品都齐了,等会儿到了场地,先把竹编屏风固定好,再摆木艺和蓝染,最后让张婶把茶点摆出来。”她抬头看向驾驶座的许朗,语气里带著一丝紧张,却又满是条理。
许朗点点头,刚要说话,副驾驶的陈爷爷突然开口:“我那套木艺茶具,得摆在最显眼的地方,让大家看看咱们清溪村的木活有多细。”他手里捧著裹著软布的木盒,指尖轻轻搭在盒面上,像是在安抚一件珍宝——这套茶具他雕了整整半个月,茶盘上的清溪村地图,连村口老槐树的枝椏都刻得清清楚楚。
车子最终停在市文化中心门口,非遗展的红色横幅在风里招展,来来往往的人手里都提著各色非遗手作的宣传袋。许朗刚打开后备箱,就过来两个穿志愿者服装的年轻人:“是清溪村手作的参展团队吗?我们来帮你们搬东西!”说著就伸手去抬装竹编屏风的木箱,周师傅连忙跟上:“小心点,这屏风怕碰!”
一行人跟著志愿者往展位走,沿途的展位已经陆续布置起来:隔壁展位的剪纸艺人正贴著红色窗,再往前是捏麵人的老师傅,手里的麵团转眼就变成了一朵荷;还有做陶艺的展位,转盘上的陶泥正慢慢塑造成荷叶的形状。“咱们的展位在c区12號,靠著窗户,光线好,还能看到外面的小园。”志愿者指著前方一个掛著“清溪荷韵”牌子的展位,笑著说。
展位不算大,但足够摆放所有样品。许朗和志愿者先把竹编屏风的木箱打开,周师傅赶紧凑过去,小心翼翼地把屏风扶起来——阳光透过窗户照在竹编上,荷塘里的荷像是被风吹活了,小鱼的鳞片用细竹丝编得闪著微光,白鷺的翅膀还能轻轻晃动。“这竹编也太神了!”旁边捏麵人的老师傅凑过来看,手里的面荷都忘了捏,“老伙计,你这手艺练了多少年?”
周师傅擦了擦额头的汗,笑著说:“打小跟著我爹学,快五十年了。”说话间,王婶已经把蓝染桌布铺在了中间的长桌上,靛蓝色的布料展开时,上面绣的“清溪荷韵”四个字在光线下格外醒目,桌布边缘还垂著蓝染的流苏,风一吹就轻轻晃。“王婶,你这染布的手艺也绝了!”剪纸艺人走过来,手指轻轻碰了碰布料,“这顏色匀得很,比我上次在古镇买的蓝染还好。”
陈爷爷则蹲在桌角,慢慢打开木盒,把木艺茶具一件一件摆出来:茶杯上的荷有的刚露苞,有的半开著,有的已经结了莲蓬;茶盘上的清溪村地图里,连荷塘的位置都用浅刻的纹路標了出来,旁边还刻著一行小字“清溪荷香,手作传情”。“这茶具雕得真细啊!”路过的游客忍不住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拍照,“爷爷,这是您自己雕的吗?”
陈爷爷点点头,眼里露出一丝笑意:“是,都是用咱们村的老樟树做的,木料结实,还带著点木香。”游客拿起一个茶杯,指尖划过光滑的木面,忍不住感嘆:“太精致了,我要是能买一套就好了。”陈爷爷刚要说话,苏晚连忙递过一张宣传卡:“您要是喜欢,可以预定,我们回去后给您赶工,保证跟这个一模一样。”游客赶紧接过卡片,笑著说:“那我肯定预定一套!”
张婶则在展位角落摆了张小桌子,把荷放进竹编小篮里,每个小篮都繫著蓝染丝带;荷叶茶则用蓝染布袋子装著,整齐地摆在旁边。“大家来尝尝咱们清溪村的荷和荷叶茶,都是新鲜做的,没加添加剂!”她笑著招呼路过的人,手里还端著一杯刚泡好的荷叶茶,茶汤清亮,满是荷香。一个穿连衣裙的姑娘走过来,接过茶杯尝了一口,眼睛瞬间亮了:“这茶真好喝!清爽不涩,还有点甜丝丝的。”
林溪则举著手机,在展位里来回走动,直播镜头扫过竹编屏风、蓝染桌布、木艺茶具,最后落在张婶的茶点桌上:“家人们看过来!咱们清溪村的展位已经布置好了,这竹编屏风是周师傅编了半个月的,上面的荷塘景致跟咱们村的一模一样;王婶的蓝染桌布,每一根线都是手工织的;陈爷爷的木艺茶具,连茶盘上的老槐树都刻出来了!大家要是喜欢,可以在直播间下单,展会结束后我们就发货!”
直播间里的粉丝纷纷留言:“周师傅太厉害了!这竹编屏风我想买!”“王婶的蓝染方巾还有吗?上次没抢到!”“陈爷爷的木艺书籤太可爱了,我要预定十个!”林溪一边回復留言,一边给大家展示样品细节,忙得不亦乐乎。
上午十点,非遗展正式开幕。市非遗协会的李会长带著一群人来巡展,刚走到清溪村的展位,就被竹编屏风吸引住了:“这竹编做得不错啊!既有传统纹样,又有地方特色,把清溪村的荷塘都编进去了,很有想法。”许朗连忙上前介绍:“李会长,这是我们村的周师傅编的,他从十几岁就开始学竹编,这屏风用的是咱们当地的甜竹,柔韧性好,还不容易变形。”
本书首发 101 看书网体验棒,101????????????.??????超讚 ,提供给你无错章节,无乱序章节的阅读体验
周师傅听到这话,连忙拿出隨身携带的竹丝,当场演示起来:“李会长,您看,这竹丝得先把竹子劈成细条,再用开水煮,去掉竹腥味,然后才能慢慢劈成这么细的丝。”他手里的竹刀飞快地转动,没一会儿,一根粗竹条就变成了几根细如髮丝的竹丝,引得周围的人纷纷拍手叫好。李会长点点头,讚许地说:“老手艺就得这么传承!你们不仅保留了传统技艺,还结合了当地的文化特色,值得推广。”
正说著,一个穿西装的男人走了过来,手里拿著一张名片:“您好,我是上次跟你们联繫的盛景公司的张经理,特意来看看你们的伴手礼。”许朗连忙接过名片,笑著说:“张经理您好,我们的伴手礼样品就在这边,您看看。”苏晚赶紧把准备好的伴手礼递过去——竹编篮里装著蓝染方巾、木艺书籤、荷和荷叶茶,竹篮的提手上还繫著蓝染丝带。
张经理打开竹编篮,拿起蓝染方巾摸了摸,又看了看木艺书籤,眼里满是满意:“这伴手礼做得很精致,比我想像的还好!我们公司下个月的团建活动,就订你们的伴手礼,先订两百份,后续要是反响好,还会加订。”许朗和苏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惊喜:“谢谢张经理!我们肯定会保证质量,按时交货!”
就在这时,旁边一个做竹编的展位老板走了过来,瞥了一眼周师傅的竹编屏风,语气带著几分不屑:“老周,你这竹编看著是好看,可是不是太哨了?咱们传统竹编讲究的是实用,你这屏风华而不实,算不上正宗的老手艺。”周围的游客听到这话,都停下脚步,看向周师傅。
周师傅放下手里的竹丝,脸色微微一沉,却还是平静地说:“兄弟,我觉得传统手艺不是只能守著老样子,得创新才能传下去。我这屏风不仅好看,还结实耐用,用的是老法子煮竹、劈丝,只是在纹样上结合了咱们清溪村的荷塘,让大家能从竹编里看到我们村的文化,这怎么就不正宗了?”他说著,拿起竹编屏风的一角,轻轻晃了晃:“你看,这竹丝编得密,就算放重物也不会变形,怎么会华而不实?”
旁边的李会长也开口了:“我倒觉得周师傅说得对,非遗传承不是固步自封,而是要在保留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创新。清溪村的竹编既用了传统工艺,又融入了地方特色,让更多人喜欢上竹编,这才是传承的意义。”游客们也纷纷点头,有的说:“我觉得这屏风很好看,既实用又有文化味儿,我要是有地方放,肯定买一个!”还有的说:“就是,老手艺也要跟上时代,这样才能传得更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