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清溪荷韵·第291章 荷村秋实引客至,非遗匠心续新篇
秋风渐紧,清溪村的荷塘褪去了盛夏的繁盛,却添了几分成熟的韵味。残荷在水中挺立,褐色的莲蓬沉甸甸地垂著,偶有白鷺掠过水麵,激起一圈圈涟漪,倒映著岸边金黄的稻田,构成一幅浑然天成的秋日画卷。许朗站在荷塘栈道上,手里拿著一份刚整理好的游客反馈表,指尖划过“希望增加秋季特色体验”的字样,嘴角不自觉地扬起——这个秋天,清溪村又有了新的忙碌方向。
“许朗!”苏晚的声音从栈道尽头传来,她手里提著一个竹篮,篮里装著几颗刚摘下的莲蓬,“你看,今年的莲子颗粒特別饱满,张婶说煮莲子羹正合適。对了,昨天联繫的非遗竹编传承人周师傅,今天一早就到村里了,现在正在老油坊旁边收拾工作室呢。”
许朗快步迎上去,接过竹篮捏了捏莲蓬,饱满的莲子隔著薄壳能感受到沉甸甸的质感:“太好了,竹编项目能落地,咱们村的非遗体验又多了一块重要拼图。走,咱们去看看周师傅那边需要什么帮忙。”
两人沿著石板路往老油坊方向走,沿途的村民见了他们,都热情地打招呼。王婶正坐在自家门口晒蓝染布料,深蓝色的方巾、长巾在竹竿上掛了满满一排,秋阳洒在上面,让布料的纹路愈发清晰:“许朗、苏晚,听说周师傅来了?咱们村的竹编手艺可算能重见天日了,我家那小孙子,昨天还吵著要学编小篮子呢!”
“是啊王婶,等工作室收拾好,就先开个体验课,到时候让孩子来试试。”苏晚笑著回应,脚步却没停——周师傅是邻县有名的竹编艺人,手上功夫一绝,能把普通的毛竹编成鸟鱼虫,甚至能编出荷塘月色的全景图。这次能请他来清溪村驻点教学,还是许朗託了县文旅局的朋友才牵上的线。
到老油坊时,周师傅正蹲在院子里整理工具,竹刀、篾针、刮篾器整齐地摆放在木桌上,旁边堆著几捆刚劈开的毛竹,青绿色的竹皮泛著新鲜的光泽。见许朗和苏晚来,周师傅连忙起身,手里还拿著一根刚刮好的竹篾:“许书记、苏老师,你们来得正好,这竹篾得趁新鲜用,我刚才试了试村里的毛竹,韧性特別好,编出来的东西肯定结实。”
许朗看著那根细如髮丝却不断裂的竹篾,忍不住讚嘆:“周师傅,您这手艺真是绝了。咱们村打算把这间老油坊的偏房改成竹编工作室,既能让游客体验,也能教村里的年轻人学手艺,您看行不行?”
周师傅绕著偏房走了一圈,屋里的木樑虽然有些陈旧,却乾净整洁,窗户对著荷塘,光线充足:“太合適了!靠窗摆两张工作檯,中间放个展示架,游客来了能看成品,也能亲手编。我这次带了些基础的竹编图样,先从简单的竹篮、荷灯教起,慢慢再教复杂的。”
三人正商量著,院门口突然传来一阵脚步声,是村里的年轻人小林和阿妹。小林手里拿著一个自己编的竹筐,虽然纹路有些粗糙,却看得出很用心:“周师傅,我听说您来了,特意把我编的筐子带来,您帮我看看,哪里需要改进?我从小就喜欢竹编,就是没人教,要是能跟著您学,我肯定好好学!”
阿妹也跟著点头,眼睛亮晶晶的:“我也想学!上次游客来,看到我编的竹蜻蜓都特別喜欢,要是能编出更精致的,说不定还能当纪念品卖呢!”
周师傅接过小林的竹筐,仔细看了看,又拿起竹刀示范刮篾的手法:“你这筐子编得挺规整,就是竹篾颳得不够光滑,容易勾线。来,你试试这样握刀,力度要匀,慢慢来……”
看著小林认真学习的样子,许朗和苏晚相视一笑——非遗手艺的传承,从来都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像这竹篾一样,需要有人愿意弯腰捡拾,有人愿意耐心打磨,才能编织出长久的未来。
接下来的几天,村里热闹得像过年。周师傅的竹编工作室很快收拾妥当,门口掛了一块木牌,上面刻著“清溪竹编坊”五个字,旁边还掛著一串他亲手编的竹风铃,风一吹,叮噹作响,引得路过的村民和游客都忍不住驻足。
第一批来体验竹编的游客,是一群来自省城的大学生。他们刚到竹编坊,就被展示架上的成品吸引住了:巴掌大的竹编荷,瓣层层叠叠,连蕊都清晰可见;竹编的小鱼掛件,尾巴微微翘起,仿佛下一秒就要跃入水中;还有竹编的灯罩,罩在灯泡上,投下的光影竟是荷塘月色的图案。
“天吶,这也太精致了吧!”一个戴眼镜的女生拿起竹编荷,小心翼翼地摸了摸瓣,“这真的是用竹子编的吗?感觉比塑料的还细腻。”
周师傅笑著递过一套工具:“当然是竹子编的,来,我教你们编最简单的竹篮。先把竹篾分成经纬线,打底的时候要注意间距,编的时候力道要均匀……”
大学生们围在工作檯前,跟著周师傅一步步学习。有的同学手笨,刚编了几下竹篾就乱了套,急得满头大汗;有的同学学得快,很快就编出了篮底的雏形,还兴奋地向同伴炫耀。苏晚在一旁帮忙递工具,看著他们专注的样子,想起自己第一次学蓝染时的场景——那些看似简单的手艺,背后藏著的都是耐心和坚持。
中午休息时,张婶端来了刚煮好的莲子羹,还带来了几碟桂糕。大学生们坐在荷塘边的石凳上,一边吃著点心,一边聊起这次的行程:“本来以为农村的体验项目都很单调,没想到清溪村这么不一样,蓝染、竹编、老油坊,每一样都有特色,而且能亲手做,比单纯观光有意思多了。”
“我刚才编的小竹篮,打算带回家给我妈妈装水果,她肯定喜欢。对了,下午不是还要去稻田里体验收割吗?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水稻怎么收呢!”
许朗听到他们的对话,心里很是欣慰。为了让游客能全方位感受清溪村的秋日风情,他和苏晚特意设计了“秋实体验套餐”:上午在竹编坊学手艺,下午去稻田体验收割,傍晚去荷塘採莲蓬,晚上还能在农家乐里学做莲子羹和桂糕。
下午的稻田里,一片金黄。村民们早就准备好了镰刀和斗笠,见游客们来了,连忙上前示范:“握镰刀的时候,要离稻穗远一点,別伤了手,割的时候要快、准,这样稻秆才整齐……”
大学生们学著村民的样子,拿起镰刀,虽然动作有些笨拙,却干劲十足。有的同学割得太急,把稻穗撒了一地;有的同学不小心割到了手,贴上创可贴后又接著干。阳光洒在他们身上,汗水浸湿了衣衫,却没人喊累。
“原来我们吃的米饭,是这么辛苦种出来的。”一个男生直起腰,揉了揉酸痛的腰,看著满田的稻穗,语气里满是感慨,“以前在超市买米,觉得很平常,现在才知道,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
夕阳西下时,稻田里响起了欢笑声。游客们和村民们一起,把收割好的稻穗捆成捆,堆在田埂上,像一座座小金山。许朗拿起手机,拍下这热闹的场景,打算发到村里的旅游公眾號上——这些真实的笑容和体验,才是清溪村最珍贵的宣传素材。
晚上的农家乐里,灯火通明。张婶把泡好的糯米、莲子和桂放在桌子上,教大家做莲子羹:“先把莲子去芯,糯米泡软,然后一起放进锅里煮,煮到糯米开,再放桂和冰,小火慢燉半个小时,这样煮出来的莲子羹才软糯香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