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清溪荷韵·第288章 英伦游客访荷村,文化交融乐开怀
10月15號上午九点,秋阳把清溪村的石板路晒得暖融融的,空气中飘著淡淡的桂香,混著荷塘里残留的荷风,成了最特別的迎客气息。一辆印著“清溪荷韵文化之旅”的米白色大巴车,缓缓驶过村口那棵老樟树,车轮压过青石板时发出轻微的“咯吱”声,像是在和这个寧静的小村打招呼。
许朗穿著一件浅灰色的休閒西装,袖口隨意挽到小臂,露出腕上那块旧机械錶——这是他爷爷留下的物件,平日里捨不得戴,今天特意翻出来,想让自己看起来更稳重些。他身边的苏晚穿了条淡蓝色的麻长裙,裙摆上绣著几支浅粉色荷,是村里绣娘李婶前几天刚做好的,她说“穿得素净些,才配得上咱们村的景”。两人並肩站在老樟树下,目光一直追著大巴车,直到车轮稳稳停在不远处的空地上,才齐齐鬆了口气。
大巴车的车门“嗤”地一声打开,率先走下来的是英国旅游公司的导游安娜。她穿著亮黄色的衝锋衣,背著一个红色的双肩包,头髮扎成高高的马尾,一落地就张开双臂朝许朗走来,笑容灿烂得像秋阳:“许先生!终於见到你了!”她的中文带著点轻快的伦敦腔,却意外地流利。许朗赶紧迎上去,和她用力握了握手:“安娜女士,一路辛苦,清溪村欢迎你们。”
“辛苦什么呀!”安娜摆了摆手,转头朝车里喊了一声,“大家快下来吧,这里比照片上美一百倍!”话音刚落,车里就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响动,紧接著,二十位英国游客陆续走下车。他们大多是头髮白的中老年人,穿著各式各样的休閒外套——有深绿色的风衣,有卡其色的夹克,还有几位老太太裹著绣著纹的羊毛披肩。每个人手里几乎都拿著相机或手机,刚站稳就忍不住四处张望,眼睛里满是好奇。
村口的竹编架上,掛著几十支晓梅前几天连夜编的竹编荷掛件,翠绿的竹丝绕成荷叶,粉白的细竹篾捲成瓣,最妙的是瓣尖上还沾著一点用红漆点的“露珠”,远远看去像真的一样。旁边的木架上掛著几块蓝白染布,是苏晚和村里的妇女们一起染的,上面印著荷塘、锦鲤、老樟树的图案,布料在风里轻轻晃动,成了最特別的欢迎牌。
“天吶,这些手工製品也太精致了吧!”一位头髮白的老太太忍不住发出惊嘆,她弯著腰凑近竹编荷,手指轻轻碰了碰竹丝,眼神里满是欢喜。苏晚赶紧走过去,笑著用英语说:“您好,我叫苏晚,这些竹编都是我们村的晓梅姑娘编的,她从十几岁就跟著奶奶学竹编,已经编了十几年了。”
老太太眼睛一亮,连忙伸出手:“你好苏晚,我叫伊莉莎白,你可以叫我莉兹。”她的手温暖而柔软,握著苏晚的手时轻轻晃了晃,“我在英国也见过手工编织品,但从来没见过用竹子编出这么逼真的荷,太神奇了!”说著,她从包里掏出手机,对著竹编荷拍了好几张照片,还特意让苏晚站在旁边,帮她拍了张合影。
这时,许朗已经让村里的几个年轻小伙帮忙拿游客的行李——有装著换洗衣物的行李箱,有装著相机镜头的背包,还有几位游客带了画夹,说是想把清溪村的景色画下来。张婶也早早站在农家乐门口等著,她穿著藏青色的围裙,手里拿著一个装满柑橘的竹篮,见游客过来,就笑著递过去:“尝尝咱们村的橘子,刚从树上摘的,甜著呢!”
安娜尝了一瓣橘子,酸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她忍不住竖起大拇指:“太好吃了!比超市里买的新鲜多了!”游客们也纷纷接过橘子,有的直接剥开吃,有的则小心翼翼地放进包里,说要留著下午吃。许朗看著这热闹的场景,心里暖暖的——他还记得去年筹备“文化之旅”项目时,村里不少人都担心“外国人会不会不习惯咱们村的生活”,现在看来,这份担心完全是多余的,真诚的热情,从来都不分国界。
休息了大概半小时,游客们都歇够了,也尝过了村里的水果,许朗和苏晚就带著大家开始第一天的行程。“今天上午,我们先去荷塘边走走,看看清溪村的荷塘景色,下午再带大家体验咱们村的非遗——竹编和蓝染。”苏晚拿著中英双语的导游旗,走在队伍最前面,声音清晰而温柔,“现在虽然过了荷盛期,但荷塘里还有不少晚开的荷,残荷和新荷交织在一起,也是一种特別的美。”
沿著荷塘边的木栈道往前走,栈道两旁的芦苇长得比人还高,风一吹,芦苇穗就轻轻摇晃,发出“沙沙”的声响。荷塘里的荷叶有的还是翠绿的,有的已经泛黄,还有的变成了深褐色,层层叠叠地铺在水面上。偶尔有几朵白色或粉色的荷从荷叶间探出来,瓣上沾著晨露,在阳光下闪著光。
“大家看那边。”许朗指著不远处的一片残荷,声音里带著几分感慨,“那些残荷虽然没有了瓣,只剩下光禿禿的杆子,但它们依旧笔直地立在水里,哪怕叶子枯了、卷了,也透著一股韧劲。我们村里的老人常说,残荷不是败景,是『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也是『明年夏天再开』的希望。”
伊莉莎白顺著许朗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枯褐色的荷杆在水面上交错,有的斜斜地倚在荷叶上,有的直直地指向天空,確实不像想像中那么萧瑟。她拿出画夹,从包里掏出铅笔,开始认真地勾勒起来。“我以前在画册里见过残荷,但从来没见过真的。”她一边画一边说,“现在看来,真的比画里美多了,这种自然的、不加修饰的美,太有感染力了。”
走在队伍后面的一对老夫妻——托马斯和玛莎,正手牵著手慢慢走。玛莎时不时停下来,对著荷塘里的荷拍照,托马斯就站在旁边等她,眼神里满是宠溺。“我们退休后就一直在旅行。”托马斯笑著对许朗说,“去过很多国家,见过很多漂亮的景色,但清溪村的荷塘不一样,它很安静,很舒服,让人觉得心里特別平静。”
许朗笑了笑:“我们村的人都把这片荷塘当宝贝,夏天的时候,大家会来这里摘莲蓬、采荷叶;秋天的时候,就来这里看残荷、听风声;冬天的时候,荷塘结了冰,孩子们会来这里滑冰车。这片荷塘陪著我们村一代又一代人长大,早就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说话间,大家走到了荷塘中央的观景亭。亭子是木质的,四角翘起,上面盖著青瓦,亭子里放著几张石桌石凳。苏晚让大家在亭子里休息一会儿,又从包里拿出几个用荷叶包著的东西,分给大家:“这是我们村的荷叶糕,用糯米粉和豆沙做的,外面包著新鲜的荷叶,带著点荷香,大家尝尝。”
游客们好奇地打开荷叶,只见里面是淡黄色的糕点,形状像小小的荷。托马斯咬了一口,软糯的糕点里带著淡淡的荷香和豆沙的甜味,一点都不腻。“太好吃了!”他忍不住说,“这是我吃过最特別的糕点,既有粮食的香味,又有植物的清香。”
玛莎也尝了一块,笑著说:“我要把荷叶留著,带回英国去,让我的朋友们看看,这么普通的荷叶,还能做出这么好吃的东西。”她小心翼翼地把荷叶叠好,放进自己的背包里,像是在珍藏一件宝贝。
休息了十几分钟,苏晚又带著大家继续往前走。栈道的尽头是一片竹林,竹林里有一间小小的竹屋,这是晓梅的竹编工作室。晓梅早就站在竹屋门口等著了,她穿著一件浅绿色的上衣,手里拿著一把刚编到一半的竹编扇子,见大家过来,赶紧笑著迎上去:“欢迎大家来我的工作室,接下来我给大家演示一下竹编的基本步骤。”
晓梅先从旁边的竹筐里拿出几根新鲜的竹子,向大家展示如何挑选竹子:“编竹编要用两年生的竹子,太嫩的竹子容易断,太老的竹子又太硬,不好编。”然后,她拿出一把锋利的弯刀,熟练地把竹子劈成细细的竹丝,动作又快又准,不一会儿就劈出了几十根均匀的竹丝。游客们都看呆了,伊莉莎白忍不住问:“晓梅,你劈竹丝的时候不怕伤到手吗?”
晓梅笑了笑,举起自己的手——她的手掌上有几道浅浅的疤痕:“刚开始学的时候经常受伤,后来练得多了,就知道怎么用力,怎么避开手了。”她拿起几根竹丝,开始演示编荷叶的步骤,竹丝在她手里像是有了生命,一会儿绕成圈,一会儿交叉,不一会儿,一片小小的竹编荷叶就成型了。
“太神奇了!”安娜忍不住拍手,“我也想试试,可以吗?”晓梅点了点头,给她递了几根比较软的竹丝,耐心地教她怎么编。安娜学得很认真,虽然编出来的荷叶有点歪歪扭扭,但她还是特別开心,举著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你们看,这是我编的荷叶,虽然不好看,但这是我第一次编竹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