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晓梅端著碗姜枣膏,递给张奶奶:“张奶奶,您快尝尝,这是您熬的,可甜了。”张奶奶接过碗,喝了口,笑著说:“还是晓梅孝顺。往后客栈好了,我就把熬姜枣膏的手艺教给你们,让更多人能尝到清溪村的味道。”
大家又聊了会儿天,从客栈的生意,聊到村里的变化,再聊到將来的打算。沈文轩说,他打算下个月带几个清溪村的绣娘去苏州,让她们看看苏州的绣品手艺,也跟苏州的绣娘交流交流。许朗当即就同意了,还让晓梅和春桃一起去,说让她们多学些本事回来。
夜深了,客人们渐渐散去,院子里只剩下许朗和苏晚。两人坐在竹椅上,看著墙上流动的灯笼影子,听著远处清溪河的流水声,心里都很平静。
“今天真热闹,”苏晚轻声说,“我从来没想过,清溪村能有这么一天。”
许朗握住她的手,指尖轻轻蹭过她手上的薄茧:“会越来越好的,”他说,“只要我们一起努力,清溪村肯定会成为江南有名的地方,大家的日子也会越过越红火。”
苏晚点点头,靠在许朗的肩膀上,看著天上的星星。月光洒在两人身上,像披了层薄纱,院子里的竹编灯笼还亮著,映得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第二天一早,许朗就带著建业去了码头。码头的青石台阶已经铺好了防滑的草蓆,建业拿著竹篾,在台阶旁边编了几个竹编的护栏,既结实又好看。“这样客人上下船就安全多了,”建业说,“等过几天,我再编几个竹编的指路牌,放在码头边,方便客商找路。”
许朗点点头,又看向远处的河面。“我打算跟镇上的铁匠铺订些铁桩,”他说,“把铁桩钉在河里,方便大船靠岸。另外,再修个小亭子,让客人等船的时候有地方歇脚。”
两人正说著,就见远处来了一艘小船,船上坐著几个商人,是从邻镇来的,特意来客栈住宿。许朗连忙上前迎接,把他们引到客栈里。
客栈里,张奶奶已经摆好了茶摊,傻柱正忙著给客人端茶。晓梅和绣娘们则在绣坊里忙著做新的绣品,春桃拿著孔雀毛绣线,在锦缎上绣著一只凤凰,丝线在阳光下泛著虹彩,格外好看。
许朗看著这一切,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清溪村的好日子,才刚刚开始。往后,会有更多的客商来这里,会有更多的货从这里运出去,清溪村的名字,也会传遍江南,甚至更远的地方。
中午的时候,苏州绸缎庄的王掌柜派人送来了一封信,说下个月就会派人来拉第一批绣品,还问能不能多订些竹编的礼盒,说苏州的客商都很喜欢清溪村的竹编手艺。许朗连忙回信,说没问题,让他们放心。
下午,周先生的学堂里传来了孩子们的读书声,朗朗的读书声顺著风飘进客栈,跟大堂里客人的谈笑声混在一起,格外热闹。许朗站在客栈门口,望著远处的青山和近处的清溪河,脸上露出了笑容。
他知道,只要大家齐心协力,清溪村肯定会越来越好,成为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地方。而他和苏晚,还有村里的所有人,都会在这片土地上,过上幸福的日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客栈的生意越来越红火。每天都有客人从四面八方赶来,有的是来住宿的,有的是来买绣品和竹编的,还有的是来跟许朗谈合作的。许朗忙得脚不沾地,但心里却充满了干劲。
苏晚也没閒著,她除了帮著打理客栈的事情,还教村里的女娃学绣活。晓梅和春桃也成了她的帮手,把自己的手艺教给更多的人。绣坊里的绣娘们越来越多,绣品的產量也越来越高,不仅能满足苏州客商的订单,还能供应给镇上的商铺。
建业的竹编坊也很忙,每天都有客商来订竹编的桌椅、礼盒和书架。建业带著村里的后生们,每天都在竹编坊里忙碌,竹编的手艺也越来越精湛,甚至有江南的客商来订做竹编的工艺品,说要拿到江南去卖。
张奶奶的姜枣膏和糯米糕也成了客栈的特色,每天都有客人来买,有的客人甚至专门来客栈,就为了尝尝张奶奶的手艺。张奶奶也不用再辛苦地种地了,每天在客栈的茶摊前忙碌,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傻柱也找到了自己的用处,他不仅帮著打理客栈的杂事,还负责酿米酒。他酿的米酒越来越受欢迎,不仅客栈里用,还有客商来订,说要带回江南去。傻柱每天都乐呵呵的,说自己终於能为村里做贡献了。
转眼间,秋天到了。清溪村的黄桃熟了,满山坡的黄桃树掛满了金黄的黄桃,香气飘满了整个村子。周先生带著村里的孩子们,还有绣娘们和竹编坊的后生们,一起去摘黄桃。大家提著竹篮,在桃树林里穿梭,欢声笑语不断。
摘下来的黄桃,一部分用来做黄桃罐头,一部分用来做黄桃干。周先生教大家把黄桃去皮去核,切成小块,放在大锅里煮,然后加入红,熬成黄桃罐头。建业则编了些竹编的罐头盒,用来装黄桃罐头,既轻便又好看。
黄桃罐头做好后,很快就被客商订走了。苏州的李掌柜还特意来信,说黄桃罐头在苏州卖得很好,让许朗多做些,下个月一起运过去。许朗连忙答应,又让村里的人多摘些黄桃,加紧做罐头。
冬天的时候,清溪村下起了雪。整个村子银装素裹,格外好看。客栈里生起了炭火,客人坐在大堂里,喝著姜枣膏,吃著糯米糕,看著窗外的雪景,格外愜意。
苏州的客商也来了,这次他们不仅带来了云锦缎和瓷器,还带来了江南的丝绸和茶叶。许朗跟他们商量,打算在客栈里设个江南货柜,专门卖江南的特產,让清溪村的人也能尝到江南的味道。客商们当即就同意了,还说要长期合作。
年底的时候,清溪村举办了一场热闹的年会。村里的人都聚在客栈的院子里,张奶奶做了满满一桌子菜,傻柱酿的米酒摆满了桌子,绣娘们带来了刚做好的绣品,竹编坊的后生们带来了刚编好的竹编小玩意儿。大家围坐在一起,说说笑笑,总结著一年的收穫,畅想著来年的打算。
许朗站在院子里,看著满院子的笑脸,心里充满了感慨。他想起一年前,清溪村还是个贫穷的小山村,而现在,却成了一个热闹的通商之地。这一切,都是村里所有人一起努力的结果。
“明年,我打算修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许朗对大家说,“这样客商来的时候更方便,村里的货也能更快地运出去。另外,再盖几间新的绣坊和竹编坊,扩大生產,让更多的人能赚到钱。”
大家听了,都纷纷鼓掌赞同。沈文轩也笑著说:“许朗兄,明年我打算带清溪村的货去西北看看,跟兰州的商號合作,让清溪村的绣品和竹编也能卖到西北去。”
苏晚走到许朗身边,握著他的手,笑著说:“明年,我想教更多的女娃学绣活,让清溪村的绣品手艺传得更远。另外,再跟张奶奶学熬姜枣膏,让更多的人能尝到清溪村的味道。”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想著来年的美好生活。院子里的灯笼亮著,映得每个人的脸上都暖洋洋的。雪还在下,但大家的心却是热的。
许朗知道,新的一年,清溪村肯定会有更大的变化。而他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