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许朗看著图纸上的图案——鱼纹和莲纹交错在一起,线条流畅,栩栩如生,比单纯的鱼纹確实好看多了。“就按仇先生的设计来,”他说,“让工匠抓紧时间雕,月底前一定要完工,可別耽误了客栈开业。”
“放心,工匠们已经开始雕了,”仇先生笑著说,“我刚才去看过,雕出来的样子比图纸上还好看。对了,我还让人在客栈的院子里挖了个小池塘,打算种些荷,夏天的时候开了,客人坐在院子里喝茶赏,多愜意。”
许朗心里一阵期待。等客栈开业,池塘里的荷开了,竹编灯笼亮了,《清溪春景图》掛起来了,再加上张奶奶熬的春茶、晓梅绣的帕子、建业编的竹器,还有沈文轩带来的苏州好物,清溪客舍定会成为往来客商最爱的歇脚地。
中午的时候,张奶奶熬的第一锅姜枣膏好了。她盛了一小碗给许朗,膏体呈深褐色,散发著红枣、生薑和桂的混合香气。许朗舀了一勺放进嘴里,甜中带著微辣,桂的香气在舌尖散开,暖乎乎的感觉从喉咙一直流到胃里,舒服极了。
“太好吃了!”许朗忍不住讚嘆,“张奶奶,这姜枣膏比去年的还香,波斯人肯定喜欢。”
“好吃就多吃点。”张奶奶笑著说,“我已经让绣娘们把瓷瓶洗乾净了,下午就能开始装膏。对了,傻柱刚才说,镇上的铁匠铺掌柜来了,说您让他打的马帮货箱的铁锁做好了,让您去看看。”
许朗放下碗,连忙往村口的铁匠铺走去。铁匠铺掌柜是个黝黑的汉子,正拿著一把铁锁在石头上打磨,铁锁泛著冷光,上面刻著“清溪”两个字。“许东家,您要的二十把铁锁做好了。”掌柜把铁锁递给许朗,“这锁是用熟铁打的,结实得很,就算用锤子砸也砸不开,保证货箱里的东西丟不了。”
许朗拿起铁锁试了试,锁芯很灵活,钥匙插进去轻轻一转就开了。“做得好。”他满意地点头,“多少钱?我现在给你。”
“许东家客气了,”掌柜摆摆手,“您帮咱村修码头、建客栈,让村里的日子越来越好,这几把锁就算我送您的,不要钱。”
许朗心里一暖,却还是把钱塞给了他:“一码归一码,您做锁也不容易,钱您必须收下。以后村里要是需要铁器,我还来找您。”
掌柜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钱,又从铺子里拿出一把匕首:“许东家,这把匕首是我给您打的,刀刃用的是好钢,削铁如泥,您带在身上防身用。”
许朗接过匕首,刀柄是乌木做的,上面缠著防滑的麻绳,刀刃闪著寒光,確实是把好匕首。“那我就不客气了,多谢掌柜。”他把匕首插进腰间的刀鞘里,心里踏实了不少——下个月去洛阳,带著这把匕首,也能多份保障。
从铁匠铺出来,许朗往学堂走去。周先生正在教孩子们写“平安”两个字,小石头坐在最前面,手里的毛笔握得笔直,一笔一划地写著,虽然字还是有些歪歪扭扭,却比之前工整多了。
“许朗兄来了。”周先生看见许朗,笑著走过来,“孩子们已经会写『平安』『顺遂』了,我打算明天让他们写在红纸上,再让绣娘们缝在货箱上。对了,李掌柜送的笔墨真好,孩子们现在写字都更有劲头了,昨天还有个孩子写了五十遍『平安』,说要让马帮的兄弟平平安安的。”
许朗走到小石头身边,看了看他写的字。纸上的“平安”两个字虽然笔画有些粗重,却透著认真的劲儿。“小石头写得真好,”许朗笑著说,“等马帮的兄弟看到你写的字,肯定会很高兴的。”
小石头抬起头,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鼻尖上的墨汁还没擦乾净:“许朗哥,我还要写『发財』,让波斯人买咱的货,给村里赚好多钱!”
许朗忍不住笑了:“好,那你就多写几个『发財』,等会儿我让张奶奶给你块麦芽。”
孩子们听了,都嚷嚷著要写“发財”,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周先生看著孩子们的样子,脸上满是欣慰:“以前村里的孩子连书都没得读,现在不仅有了学堂,还有了好笔墨,都是托许朗兄的福。等学堂的学生多了,我打算再开个蒙学班,教更小的孩子认字。”
“好啊,”许朗点头,“要是需要钱或者笔墨,跟我说,我来想办法。等客栈开业赚了钱,我再给学堂盖几间新教室,让孩子们都能舒舒服服地读书。”
周先生连忙道谢:“那就多谢许朗兄了。有您这句话,我心里就踏实了。”
下午的时候,绣娘们开始装姜枣膏。她们坐在院子里的竹凳上,面前摆著瓷瓶和熬好的姜枣膏,用木勺把膏体舀进瓶里,再用红布把瓶口封好,系上蝴蝶结。晓梅拿著张绣著桃的贴纸,贴在瓶身上,瞬间让普通的瓷瓶变得精致起来。
“许朗哥,你看这样好看吗?”晓梅拿起一个装好的瓷瓶,递给许朗,“沈公子说,波斯的姑娘们喜欢哨的东西,贴张贴纸更能吸引她们。对了,苏州绸缎庄订的绣品,我们已经开始绣了,先用云锦缎绣十幅帕子,下个月让沈公子带回去,要是掌柜的满意,再批量绣。”
许朗接过瓷瓶,红布蝴蝶结配著粉色的桃贴纸,確实比光禿禿的瓷瓶好看多了。“好看,”他说,“就按这个样子装,两百瓶都贴好贴纸,系上蝴蝶结。另外,绸缎庄的绣品要绣得精致些,可別砸了咱清溪村的招牌。”
“放心吧许朗哥!”晓梅拍著胸脯保证,“我已经挑了五个最手巧的绣娘,专门绣绸缎庄的订单,保证每一针都绣得整整齐齐的。对了,沈公子说苏州的闺秀们喜欢绣著诗词的帕子,我打算在帕子上绣些唐诗,比如『人面不知何处去,桃依旧笑春风』,既好看又有文化,肯定能卖个好价钱。”
许朗忍不住讚嘆:“晓梅,你越来越会做生意了。就按你说的办,绣些诗词帕子,再绣些山水、鸟的,多样才能吸引更多客人。”
正说著,沈文轩提著个木盒走过来,里面装著些苏州的小玩意儿——小巧的玉簪、精致的香囊、还有些画著鸟的扇子。“许朗兄,晓梅姑娘,”他把木盒放在桌上,“这些是苏州的小特產,我带来给大家尝尝鲜。玉簪和香囊给绣娘们,扇子给周先生和仇先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绣娘们见了,都围过来看,拿起玉簪和香囊爱不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