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当时下这个决定的时候,除了刘健之外,其他人都是赞成的,这会要是他们敢独善其身,刘吉肯定也不吝於当场將他们都卖出去。
这个道理,二人自然是明白的,当下连忙道。
“请首辅大人放心,我等自然会尽力劝諫陛下。”
距离入宫还有一会时间,但是,內阁眾人的討论却就此结束。
对於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这次召见的真正目的,在场眾人都默契的没有提起。
半个时辰后,六部尚书,左都御史和內阁大臣,齐齐聚在了文华殿的廊下等候召见。
只是或许因为今日要谈的事情牵扯太多,所以,眾人並没有像往常一样寒暄,而是纷纷站在原地闭目养神。
“诸位老大人,陛下召见,请进吧。”
有內侍从侧门走了出来,引著眾人入殿,
“臣等拜见陛下。”
御座上,朱祐堂穿著淡青色团龙袍,头戴翼善冠,淡然摆手道:“平身吧。”
“今日召诸卿前来,是为了一桩政事,近段时间以来,朕重读了太祖实录,对其中南北榜案感触颇深。”
“歷朝以来,南方文华鼎盛,北方战乱频繁,因此使得北方举子求学艰难,朝廷为体恤南北学子情况不同,故分卷试之。”
“后至仁宣时代,宣宗皇帝体恤四川,云贵等地险恶,士子较其他地方更为艰难,故特开中卷,专录贫苦艰险之地举子,此制沿用至今。”
“然朕览见朝中官员出身,各地仍不平衡,故而,朕欲在南北中卷基础上重新细分,以两京一十三省为准,各自划定科举员额,诸卿以为如何?”
正常来说,御前议事的时候,天子是不会这么长篇大论的,一般只做最终的裁决。
其原因也很简单,天子作为决策者,他並不需要和其他人一样进行说服,只需要採纳某一方的意见即可。
但是凡事总有特例,就比如现在,天子说了这么一大段话,既是在阐述自己要改革科举的原因和目的,同时,也是给了在场眾人一阵无形的压力。
身为臣子,就要有臣子的自觉。
如果以为天子跟你解释原因,就觉得自已拥有了可以和天子平等论辩的资格的话,那怕是这官也做到头了。
所以某种意义上来说,天子之所以说的这么详细,很大程度上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决心。
简单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这件事朕已经深思熟虑过了,不是一时兴起,所以你们打算反对的人,掂量著说话。
在场眾人对於皇帝召见他们来的用意,自然是有所预料的,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天子竟然这么开门见山,没有半点要遮掩的意思。
於是,一阵面面相之后,眾人纷纷將目光看向了礼部尚书周洪謨。
毕竟,科举是礼部主管,这件事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第一个挑头的总该是他。
周洪謨自己也明百这一点,思索了片刻,他就开口道:“启稟陛下,臣以为此事干係重大,应当群策群力,以求妥当,如今的南北中榜制度,虽不够精细,但毕竟施行多年,还算稳定,若要改制,如何兼顾公平,让天下士子不至生怨,是最应考虑之事,还需朝廷眾大臣一同商议。”
这番回答,倒算是中规中矩,並没有驳了皇帝的面子,但是同时,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赞成或者反对,而是將话头交给了在场的一眾大臣。
从这一点便可看出,这位周尚书,还是不愿意当这个出头的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