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离开承恩殿后,李泰有些惴惴不安。
他想不明白,明明几天前他还形势一片大好。
父皇准许他置文学馆,已经是个十分明显的信號。
他雄心壮志要修撰出《括地誌》,做出一番事业。
以此让天下人知晓,他魏王李泰比之李承乾更加有资格成为储君,更加有资格继承大唐江山。
然而,短短几天时间,形势急转直下。
所有的优势,被一个清明诗会轻而易举的击溃。
想要拉拢的人才没希望不说,还为自己带来了大麻烦。
一则,今天李承乾选拔明德殿十八学士的手段,他刚刚在承恩殿算是听明白了。
殿试和策问三论,这分明是一种另类的科举。
二则,本想老生常谈的展露自身的诗才,令父皇侧目的同时將李承乾压下去。
结果反而遭到李承乾的呵斥。
引以为傲的诗才,被批的一文不值就算了,竟然还有就藩的风险。
神不守舍的回到明德殿后,李泰一脸茫然的盯著李承乾。
这个自幼便熟悉的大哥,如今已经越来越陌生了。
站在李世民身侧的李长青,感受到了李泰的目光,朝他露出一个和煦的笑容。
沟槽的李泰,懵逼了吧,遭不住了吧。
不过这才哪到哪啊,日后还会有你好受的。
很快,孔颖达、魏徵以及东宫属官,都拿著五十名文人士子的试卷,现场阅览了起来。
偶尔遇到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便互相传阅起来。
李长青看了几张试卷,其中好几个学子的名字,让他暗暗心惊。
印象最深刻的,便是一个叫薛元超的。
没记错的话,此人是唐高宗时期的文坛领袖,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李治还与他有了个君臣白首的美名,也给与了他极大的评价:朕之留卿,若去一目,若断一臂。
不过薛元超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他的“平生三恨”。
一是没能参加科举以进士及第,二是未能娶山东五姓的女子为妻,三是不能参与编修国史。
虽然门阀观念极其严重,但也是个人才,完全能够加以利用。
李长青悄悄找宫人询问了一下,迅速在五十多人当中,捕捉到了全场年龄最小,大约只有十四五岁的少年薛元超。
心中默默的在自己的人才簿上,记上了此人。
薛元超现如今或许不怎么出挑,但再过几年,那就不一样了。
除了薛元超之外,还有一个名为上官仪的人,也同样上了李长青的人才簿。
这人又是一位武则天时期的宰相。
不过在后世,他的孙女上官婉儿比他有名气多了。
上官仪同样不简单,早年出家为僧。研习佛典,精通《三论》,善做文章。
是初唐著名的御用文人,李世民经常命他起草詔諭,还喜欢让他参与宫中宴集,侍宴赋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