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工人的力量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雄库鲁-β的速度很快,很快就穿过了中西伯利亚高原。
“还有一分钟抵达北西伯利亚平原。”
黑屿川选择在北西伯利亚平原还有一个原因,这里的植被大多以苔蘚与灌木为主,地势平坦,运输机容易停靠。
“高度降到五千米,启动无人机,重点扫描是否有人类活动痕跡。”
格玛指尖在屏幕上轻点三下,三架无人机立刻发出“嗡”的低鸣,顺著机身底部的弹射轨道飞了出去。
屏幕上的画面瞬间切换成红外模式。
趁著这个功夫,达利元已经將施工的具体方案发了过来。
三队分別前往指定的区域,同步建造,实时匯报进度,最后联通起来。
而仓库的位置可能会根据实地考察有变化,但大致的区域已经確定了。
“周围 5公里內无生命信號。”
格玛回收了无人机。
“地面风速3m/s,可以降落。”
雄库鲁-β开始下降。
窗外,苔原越来越近,苔蘚的纹路都清晰可见。
晚上 7点 08分,运输机的起落架轻轻触地,扬起一阵细碎的冻土颗粒。
夜幕已经很深了。
黑屿川处在的一队,也就是孟萧的队伍,为於a区域。
眾人纷纷来到了机舱门口。
舱门打开的瞬间,寒气扑面而来。
“动作快!”
孟萧指挥著。
人流隨著两辆重型卡车从机舱中出来。
黑屿川走在最后,刚迈出舱门,就被头顶的景象钉在原地。
漫天的极光。
淡绿色的光带在墨蓝色的天幕上铺开,如甩动的丝绸,时而舒展,时而捲曲,偶尔有紫红色的光斑炸开。
连空气都仿佛被染上了萤光,抬手就能摸到一片凉滑。
“真美啊……”
工人们的动作慢了些。
格玛也仰著头,平日里紧绷的嘴角悄悄翘起来,辫子上的红绳在极光下泛著微光。“別发呆了,赶紧干活!”
孟萧吹了声口哨。
工人们回过神。
两辆重型卡车的轮胎碾过冻土,留下两道深痕。
负责勘察地形的人员开始测算。
黑屿川站在边上,身上套著一件纳米材料的风衣,保暖。
好在现在处於夏天,虽然北西伯利亚平原纬度高,但也有10摄氏度,算不得太冷,不然脸上就得带个面罩了。
他心中笑了笑,那真成恐怖分子了。
“先测地表温度和冻土硬度。”
孟萧扛著个银色仪器走过来,仪器的探头插进冻土时,发出“噗”的轻响,屏幕上立刻跳出一行数字。
【地表温度10.5c,冻土硬度8.2mpa,適合施工】
“把数据標记好,发给小李和强子。”
两人都是队伍卡车驾驶员。
两辆重型卡车开到相距150米的位置,车尾相对。
“启动双离子矩切割工程机!”
孟萧对著对讲机喊。
“所有人退到 50米外!”
卡车车厢的液压杆发出“嘶嘶”的声,尾门缓缓打开,露出两个金属圆筒,筒口嵌著圈蓝色的光带。
確定了工人都退到了安全位置,两道深蓝色的光束从筒口射出来,像两把巨大的手术刀,精准地落在冻土上。
“嗤——”
光束触到冻土的瞬间,白色的蒸汽“腾”地冒起来,在极光下凝成一团团白雾。
冻土表面被烤得发黑,却没有融化。
双离子矩等离子体的温度高达15000c,能瞬间將冻土分子链切断,却不会让热量扩散到深层。
黑屿川看著光束在地面上划出直线,轨跡直得像用尺子量过的,心里忍不住惊嘆.
这效率,比他想像的还快。
光束开始转向,在冻土上切割出个巨大的正方形,边长刚好150米。
接著,光束开始纵横切割,在地面画出一个个长宽1米的方格。
【功率80%,切割深度30米,误差±0.5厘米】
孟萧看著数据,表情很满意。
切割持续了20分钟,当光束熄灭时,地面上已经出现了个巨大的“棋盘”,每个方格的边缘都冒著白汽。
没等白汽散尽,卡车侧面突然“哗啦”一声,涌出了一片黑压压的海浪。
“那是纳米机器人集群。”
孟萧指了指边上拿著屏幕的几个工人,向黑屿川介绍。
“这些小傢伙是工蚁- 6型,由人工操控,当然也有自动模式,不过自动模式需要扫描矫正一段时间,现在我们赶时间,就不矫正,直接由工人操控,动作更快。”
无数的黑色小机器人挤在一起,像团流动的墨汁,顺著车厢壁爬到地上。
它们的体型只有指甲盖大,腹部装著微型吸盘,背部的切割刃闪著银光。
位於前面的机器人钻进切割出的缝隙,尾部伸出微型刀片,“咔咔”几声,就把冻土块与地面彻底分离,切成一个个规整的立方体。
后面的机器人立刻围上来,用吸盘托住冻土块,像群蚂蚁搬麵包,快速地往卡车旁的临时堆放点挪。
这感觉有点像在玩我的世界啊。
等著纳米机器人集群將冻土全部挖出,形成了一个倒梯形的大坑,斜坡刚好对著雄库鲁-β。
地表上是一个长宽150米的正方形,下面挖掘出一个大约120米乘150米的长方形的平地,高大概有30米。
足够他们放置物资和运输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