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02章 廷议科举
次日朝会后,太极殿內文武分列。
议政伊始,便有人奏报,气氛尚算寻常。
“启稟陛下!近日,陈人似於边境增兵,隱有挑畔之意,请求朝廷早做绸繆。”
高儼高坐龙椅之上,微微頜首:“让扬州刺史王琳加强戒备,盯防长江沿岸。若有情况,当及时向朝廷稟报。”
话音刚落,又有人出列陈情。
又一位官员趋步上前,语气中带著忧虑:“陛下,青州连月乾旱无雨,田禾焦渴,眼瞧著就要误了农时!请速拨賑粮,同时开渠引水,以安万民之心!”
隨后,几桩或大或小的州郡公务亦被陆续提及,多是春耕农桑、流民安置、粮秣调配之事。
高儼与眾臣一一商討议定,一一发出旨意,殿內一度充塞著繁杂的实务之声。
然而,隨著政务的议毕,一种无形的微妙气氛悄然在殿中瀰漫开来。
看似寻常的朝会水面之下,湍急的暗流正在涌动。
眾臣心思各异,目光却不时悄然警向文官班首。
尚书令冯子琮肃然端立,仿佛沉浸於案读,任凭殿上爭论声起,始终垂目不置一语。
殿內气氛微妙,空气渐渐凝滯。
终於,一位身著朱緋官袍的官员按捺不住,忽然越眾而出,声音带著刻意拔高的愤薄:“陛下!臣以为,日前所颁“科举』新政,有违祖宗取士之定製!朝廷选才,素重门第清望、乡里品评,此乃固国之本、安邦之基!”
“今骤行此考校之法,只凭纸上谈兵定人之优劣高下,恐引轻浮浮躁之风,使奸巧之徒得以幸进,动摇国本,乱了朝廷用人纲纪!此乃背弃祖制,臣恳请陛下三思,收回成命!”
此言如投石入水,殿上低议顿起,无数道惊、赞同、忧虑、探究的目光瞬间聚焦於高儼与冯子琮身上。
高儼依旧端坐御座,面色波澜不惊。
他目光锐利地转向尚书令冯子琮的方向。
冯子琮似有感应,缓缓抬首。
然而,在高儼目光扫视之下,他眼底虽有复杂光影闪过,却终究轻轻摇了摇头。
他嘴唇微翁,最终仍是沉默了下去,没有为这“背弃祖制”的论断添一字驳斥或附和。
眼见冯子琮这等重臣姿態,那反对科举的官员脸上掠过一丝不安,却仍梗著脖子站著冯子琮这番姿態,令那率先发难的官员脸上掠过一丝微妙的失望与不安。
但他梗著脖子,兀自倔强地挺立在殿中央,一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架势。
就在这时,新任尚书右僕射祖斑排眾而出,他双目虽盲,步履却异常坚定,手中拐杖点地鏗鏘有声。
方才的沉寂仿佛积蓄了他的力量,让他此刻的声音格外洪亮,带著一股豪放的气势响彻大殿。
“荒谬!”祖斑朝著那反对者方向厉声斥责道,“祖宗之法,亦需顺时势而变!正是见往昔徵辟举荐之制积弊日久,门阀自固,贤能抱屈於下,庸才窃位於上!”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陛下圣心独断,才定此新策,大开进贤之门!何谓『背弃祖制”?难道拘泥於旧习,坐视贤才埋没、朝堂暮气沉沉,便是对得起祖宗?”
他语调一转,言辞恳切而条理清晰:“这“科举”之法,並非摒弃清望家学,而是在荐举之后,再以朝廷所设策论覆试!试之以国计民生、时政边备之实务!”
“能者自当扬眉吐气,以其真才实学报效於庙堂;空言浮华者,亦无所遁形!此乃汰劣存良之善法!陛下英明决断,正是为社稷立方世基业!岂是尔等墨守陈规、自光短浅之辈可以妄议?”
祖斑说到激动处,朝高儼深深一揖,声音斩钉截铁:“臣祖斑,自当竭力推行陛下之新政,躬行此良策!如有阻挠、低毁此策者,便是阻挠朝廷选贤任能,便是辜负陛下宏图远略!臣恨不得生啖其肉!”
高儼虽认为祖斑的言语有些略微浮夸,但是他深以为然。
祖斑慷慨陈词刚刚落下,侍中卢潜亦不失时机地跨步出列。
他朝高儼略一躬身,朗声道:“臣附议祖僕射之论。陛下所创科举新制,乃折中古今之良法一一既存州郡荐举旧途以安人心,復增策论覆试以辨真才。此渐进改良之策,非惟为寒门辟通途,尤在使朝野贤能皆可循法度而显其能。”
“臣观陛下布局,务本慎始,新旧相济,实为社稷久安之谋。”
殿內一时没有再生动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