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静慧手中捏著那份由她亲笔誊写、盖了妙胜寺印鑑的八百亩“福田”田契清册和寺內钱粮丁口簿记。
指尖犹自带著颤意,先前绝望的神色却已被如释重负取代。
她对著斛律凤深深一揖,声音里充满了劫后余生的感激:“多谢娘子指点迷津!若非娘子当头棒喝,点明利害,贫尼与满寺僧眾恐已铸成大错,墮入万劫不復之地!娘子大恩,妙胜寺上下铭记於心!”
斛律凤静静地看著她,神色淡然,並未因对方的道谢而显露半分欣然。
她想起,静慧昨夜前殿情急之下言语中的欺瞒,与意图將自己和父亲斛律光拖下水的用心,心头那份柔软早已冷却。
助她,非是怜悯,更非对佛门清修的同情。
昨日静慧在她离去后,连忙追上,跪倒痛哭,求她之命一条生路。
她衡量再三,最终作出“代妙胜寺献地”的决定並写信给琅琊王高儼。
这一举措的核心,乃是基於冰冷的现实考量——肃清妙胜寺的隱患,防止有人借题发挥,攀诬自己。
同时,响应那少年亲王轰轰烈烈推行的勒佛筹军之令,为远在晋阳前线面对周军威胁的父亲斛律光,扫除后方可能因己身而起的攻訐与制肘。
这是以最小的损失,一块本就不属於妙胜寺、甚至可能是烫手山芋的“福田”,换取家族与自身在朝局风浪中的安稳。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静慧和这妙胜寺,不过是这番权衡下顺带得到庇护的对象罢了。
思及此,斛律凤眼中掠过一丝深省。
这位名义上的六宫之主,正以一种与年龄不符的冷静,审视著皇宫之外的权谋与生存。
就在这时,一名小太监由一名女尼引导著,匆匆自迴廊那头走来。
那太监衣著虽简朴,但步伐规矩,显然是宫中来人。
他走到斛律凤近前,恭敬行礼,声音不大却清晰:“奴婢奉命,传殿下口諭:斛律娘子深明大义,主动整飭寺產响应国策,为天下僧俗表率,其行可嘉!特赐南珠一斛、素锦十匹,以表嘉勉。”
小太监传完口諭,又低声补充道:“殿下还言,娘子所献薄册已由张中书令誊录,邸报昨夜已发往各州郡官衙,晓諭天下了。殿下请娘子安心静修。”
静慧听闻“邸报晓諭天下”,脸上更是闪过又惊又喜的光芒。
这意味著妙胜寺不但逃过一劫,还被树立成了“深明大义”的榜样!
她看向斛律凤的眼神,感激之中更添了几分敬畏。
斛律凤微微頷首,淡然谢恩:“有劳中使。请回復殿下,斛律氏谨记。”
待太监离去,她对兀自沉浸在惊喜中的静慧只淡淡说了一句:“法师好自为之。”便转身离去。
返回自己清幽禪房的路上,秋风捲起枯叶在阶前打著旋儿。
斛律凤的心思却並未停留在那御赐的珠玉锦缎上,也没有在静慧的感激涕零中流连。
她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那座巍峨的皇宫,飘向了那个曾经眼中的少年,如今却已在波譎云诡的朝堂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身影——琅琊王高儼。
他究竟是怎样一个人?
能以三言两语迫使自己这个“皇嫂”离开皇宫“清修”,却又不曾苛待;
能在极短的时间內便洞察勒佛限佛的阻挠与关窍,借周寇压境之势强行推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