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冯子琮作为总领朝政的尚书令,率先出列,奏报朝政恢復、京畿安靖、清查附逆等之事。
一切按部就班,透露出“乱局已平、秩序井然”的信號。
唐邕接著匯报了钱粮调度与各州郡上表的初步情况。
待朝会的气氛步入正轨,日常政事匯报完毕。
高儼知道,时机到了。
他的目光停在了一人身前。
“王子宜。”高儼开口唤道。
“臣在!”
一名年轻官员应声出列,正是御史中丞王子宜。
他执掌的御史台在这次肃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逆臣和士开等党羽,依律清查审讯如何?”
“回稟殿下!”王子宜声音肃杀,“首恶伏诛,余孽难逃!据太后懿及諭殿下令旨,经御史台会审,依齐律参照,已核验落实罪证者共计四十三人!其中罪大恶极十一人擬处死,余者或流边关充军,或除名贬为庶人,田產悉数抄没充公!案卷条陈已誊录完毕,请太后与殿下御览!”
一卷厚重的文书被王子宜呈上。高儼看也未看,只沉声道:“宣读。”
王子宜展开捲轴,一条条“諂佞惑主”、“结党乱政”、“卖官鬻爵”、“贪墨军资”、“构陷忠良”的罪名如铁钎般凿进殿內死寂的空气,也凿在每一个曾与和士开有所牵连的官员心上。
宣读结束,无人敢出声质疑。
“准。”高儼一字定音,杀气却已然瀰漫开来,“大齐律法昭昭,法之必行,方可安天下人心。此四十三人,即日明正典刑!”
“其族中但有老弱无辜者,留其性命,遣归原籍,赐口粮田种,使其务农自食。”
后一句宽仁的处置让殿內杀气微微一缓。
高儼的目光掠过几个舒了口气的勛贵面孔,忽而转冷:“然!法外容情,却非纵容懈怠!御史台、大理寺当持续纠劾不法官吏,凡有鱼肉百姓、怠慢职守者,无论亲疏,当案律严办!”
“臣等谨遵殿下令旨!”御史台、大理寺官员齐齐领命。
殿中气氛更为肃杀,无人再敢轻视这位年轻摄政王手腕中的刚柔並济与收放自如。
高儼隨即转向另一人:“斛律丞相。”
“臣在!”
“晋阳为我北门锁钥,玉壁周人蠢蠢欲动。望丞相与兰陵王共抗来犯之敌,护国擎天。”
“臣遵命!晋阳防线已整飭待敌,三军同仇敌愾,绝不负殿下重託!”
斛律光声音如金石交击,高长恭闻言也隨之挺直脊背。
接下来,高儼陆续颁下数条任命,即將前段时间所封赏之人以公文形式公告。
每一项任命都引起不同群体內心波澜。
待任命宣读完毕,高儼离席,行至御阶边缘,俯视整个朝堂。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带著一种斩钉截铁的力量感:
“內除奸佞,外御强敌!此乃吾摄政之初衷,亦为朝廷上下戮力同心之目標!”
“雄怀社稷、愿为大齐屏障者,无论军功勋贵、世家士族,吾必倾心相托!反之,阳奉阴违、尸位素餐、祸国殃民者,无论宗室重臣、故旧亲贵,律法纲纪,绝不姑息!”
话语鏗鏘,掷地有声。
“新政初行,百废待兴!吾望诸公,以国事为重,扫尽私念,克己奉公!”
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剑锋扫过每一张面孔。
“凡所任事,当如履薄冰;凡所建言,当出自肺腑。吾虚席以待,与诸公共兴大齐!”
说完,他微微转身,对著垂帘方向象徵性地一拱手:“儿臣恳请太后训示。”
帘幕深处,传来胡太后略显仓促又刻意维持的声音:“琅琊王所言…字字恳切,皆为国事。一切依琅琊王所令行之…”
“太后圣明!”百官齐呼。
礼毕。高儼不再停留,转身大步流星走下御阶。
礼仪官高呼:“散朝——!”
在官员们或敬畏、或复杂、或振奋的目光中,高儼的身影消失在通往內廷的廊道深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