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他偷偷抬眼,飞快地瞄了眼看台。曹文诏将军和黄得功副将顶盔贯甲,手按着剑把,脸色凝重。而真正让李鸿基觉得嗓子眼发干的,是站在他俩中间那个穿杏黄箭袖龙袍的年轻身影——崇祯皇帝,他的“朱校长”。
正想着,崇祯的目光就扫了过来,正好和他对上。李鸿基心里一紧,赶紧低下眼皮。
“李鸿基。”
皇帝的声音不高,却清清楚楚传遍了安静的校场。
“学生在!”李鸿基一个激灵,几乎是本能地跨前一步,抱拳躬身,声音因为紧张有点变调。他用了“学生”这个自称,这是在清华讲武堂里养成的习惯,在这刀枪林立的军阵前,显得有点别扭,可又透着点不一样的亲近。
崇祯慢慢走下点将台,来到他面前,近得李鸿基能看清皇帝眼角有点疲惫,还能闻到一丝墨味。
“奔袭大宁的方略,是你先提出来的。朕和曹将军、黄将军议定了,就让你这一哨做全军的先锋。”崇祯望着自己的“好学生”——清华一期的李自成,“这三百御前精锐,是朕从五千骑兵里给你挑出来的。朕现在升你做实授千户,独自带这一哨兵。全军三千弟兄都看着你,打大宁的头一功,朕交给你去拿。你,敢不敢替朕,替你的朱校长,去捅黄台吉这个马蜂窝?”
千户!实授的!李鸿基只觉得一股血猛地冲上头顶,耳朵里嗡嗡响。他是陕西米脂人,从小驿站里混出来的,见过太多官场上的龌龊,哪想过有一天能被皇帝这么看重?他噗通一声单腿跪下去,倒不是全为规矩,实在是腿有点软。
“校长……陛下!”他声音带着哽咽,头埋得更低,“学生……末将算个什么东西,敢受陛下这样的天恩!曹将军、黄将军都是当世名将,学生就是个粗人,怕……怕耽误了陛下的大事!”
“起来!”崇祯低喝一声,伸手把他扶起来,劲头不大,却带着一股子不容商量的味道,“讲武堂里,朕是怎么教你们的?当将领的,头一条就是胆量!朕看上的,就是你李鸿基敢想敢干的这股劲!别跟朕来虚的,就问你,这先锋印,你敢接不敢接?”
这话像一锤子,砸碎了李鸿基心里最后那点慌和自卑。他猛地抬起头,眼圈发红,哑着嗓子喊:“敢!校长信我,学生……末将拼了命也要干成!”
“好!”崇祯重重一拍他肩膀,然后转身,对着全军大声说,“朕不要你们拼命!朕要你们,一把火烧了黄台吉囤的粮草,再拿建奴头子的人头,来给朕,给大明,献上这场大胜!然后,都给我全须全尾地回来,朕亲自给你们论功行赏!”
这时,主将曹文诏上前一步,沉着脸说:“李千户,陛下的恩情,重如山!勇猛是要的,可更要记住:你们是全军的前哨,是尖刀,不是去送死的孤军。碰到敌人要看清虚实,不能蛮干,一切行动,要听中军号令!‘便宜行事’是让你机灵点,不是让你去逞能!”
李鸿基郑重抱拳:“末将一定牢记将军教诲!”
这会儿,三百双眼睛都盯在他身上。李鸿基深吸一口早上凉爽的空气,猛地转身,对着他那帮同样心潮澎湃的弟兄。他不说废话,用他那口浓重的陕北腔,指着身后全副武装的队伍吼道:
“弟兄们!都看清楚喽!皇上,咱的校长,把最好的马,最快的刀,最硬的甲,还有这不用火绳就能打响的短铳,都给咱备齐了!为啥?!”
他目光扫过一张张激动发红的脸:“就因为咱是尖刀!是去捅黄台吉心窝子的头一把尖刀!怕死的,现在就给老子滚蛋!是带把的汉子,就跟我李鸿基,去干他娘一场大富贵!杀鞑子,烧粮草,让边关那些老油条都瞧瞧,咱御前马队,不是孬种!”
“干!干!干!”三百条汉子的血性噌地点着了,低沉的吼声在校场上来回撞。
崇祯和曹文诏对看一眼,微微点头。李鸿基福至心灵,“唰”地抽出腰间雪亮的马刀,刀尖直指北边。
“为陛下效死!”
“大明万胜!”
“万!胜!”
三百把马刀一齐出鞘,初升的太阳照出一片寒光,怒吼声震天动地:
“万!胜!”
“万!胜!”
李鸿基翻身上马,最后看了一眼点将台上的校长瘦长的身影,一夹马肚子,战马长嘶着窜了出去。
三百骑士,六百快马,像一股旋风,卷起尘土,冲出校场,消失在北方长满庄稼的原野尽头。
崇祯望着他们没影了,对旁边的曹文诏低声说:“文诏,这头西北狼,朕可是给你放出去了。是金子是黄铜,拉到大宁遛遛就知道。”
曹文诏躬身回答:“陛下会用人才。这小子野是野了点,确是把快刀。臣,会把这把刀用好。”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