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接下来的日子,阳光明仿佛一架上了发条的精密仪器,高速而有序地运转起来。

他首先向系里和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汇报了情况,提交了相关文件。

这个过程异常顺利,系主任和研究生院的负责老师早已接到通知,脸上都带着鼓励和期许的笑容,手续办理得飞快,盖章、签字,一切都在为他让路。

阳光明能感觉到,自己这个名字,在清华园里,似乎已经与一个特殊的符号联系在一起,代表着机遇,也代表着责任。

学校对此高度重视,迅速为他开启了各项手续的绿色通道。

这“绿色通道”并非虚言,它意味着繁琐流程的极致简化,意味着部门壁垒的暂时消除。

原本可能需要几天甚至数周才能跑完的流程,在一种无形的力量推动下,以惊人的速度完成。

阳光明几乎是刚提交上一份材料,下一份需要填写的表格就已经递到了他的手边。这种效率,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国家意志在具体事务上的体现,也让他更加明确了自己肩上承担的份量。

仅仅间隔了一天,他就接到了前往指定地点——位于城西的外语学院,参加公派留学人员集中培训的正式通知。

通知要求他当天下午即前往报到,培训为封闭式,期间不得随意离开。消息来得如此之快,甚至让他有一种不真实感。

培训是封闭式的,要求即刻报到。阳光明甚至来不及多做整理,便带着简单的行李,匆匆赶往外语学院报到点。

他的行李只是一个半旧的帆布旅行袋,里面塞了几件换洗衣物、洗漱用品和几本最重要的专业书籍与笔记。

坐在驶往城西的公交车上,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阳光明的心绪难以完全平静。他知道,从踏进外语学院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轨迹将发生决定性的改变。

外语学院的环境与清华园迥异,少了些理工学府的严谨厚重,多了几分人文气息的雅致与开放。

红砖砌成的欧式小楼点缀在疏朗的林木之间,蜿蜒的小径旁立着文学巨匠的雕像,空气中似乎都飘荡着一种不同于公式与定理的更为感性的韵律。

他被安排进了一栋专用于培训的宿舍楼,房间是两人一间,条件还算不错,干净整洁,配备了书桌和衣柜,比清华的宿舍要宽敞一些。

与他同屋的是一位来自中科院某研究所的年轻研究员,姓郑,名国涛,研究方向是理论物理,同样是通过递补名额获得了这次宝贵的留学机会。

郑国涛身材瘦高,戴着一副黑框眼镜,话不多,但眼神里透着科研工作者特有的专注。

两人简单寒暄后,一种同为“幸运的递补者”的微妙认同感,让他们迅速拉近了距离。没有太多时间客套,他们都清楚时间的宝贵,便都迅速投入到了紧张的准备中。

这次针对他们五名“插班”递补人员的培训,堪称一场高强度、高浓缩的突击战。

由于第一批确定的留学人员已经进行了长达数月的系统培训,尤其是语言方面打下了坚实基础,而阳光明他们则缺失了这部分时间,因此培训内容更具针对性,节奏也更快,仿佛要将几个月的知识强行灌输到他们的脑海里。

每天的学习,安排得满满当当,从清晨到深夜,几乎没有任何喘息之机。

清晨六点,尖锐的哨声便会准时在楼道响起,催促着学员们起床、洗漱、晨读。

七点整,准时在食堂用早餐,餐桌上也常常是外语交流的练习场。

上午是密集的外语课程,下午是政治思想、保密纪律、外事礼仪等各类专题讲座,晚上则是自习、小组讨论或模拟演练,直到十一点熄灯号响,大脑才能得到片刻的休息。

这种高强度的节奏,让阳光明回想起了当年备战高考时的岁月,但压力和目标却不可同日而语。

外语强化是重中之重。

尽管阳光明对自己的英语,尤其是听说能力极为自信,但他也不敢有丝毫松懈。

培训采用的是沉浸式教学,课堂上严禁使用中文,全部由经验丰富的外教和国内顶尖的英语教师授课。

内容从日常会话到学术交流,从专业文献阅读到论文写作模拟,覆盖面极广。

外教的口语往往带着地道的美国口音或英国口音,语速很快,还会夹杂着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对于习惯了书面英语和标准发音的学员们来说,是不小的挑战。

此外,还要学习所赴国家的一些特定俚语、校园用语和文化背景知识,诸如如何点餐、如何搭乘公共交通、如何与导师和同学进行学术讨论之外的社交等,力求让他们尽快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阳光明凭借其扎实的底子和在图书馆长期阅读原版书籍积累的语感,很快就在同期递补人员中脱颖而出,但他依然不敢怠慢,每晚熄灯后,还会借着走廊的灯光,反复背诵和练习。

政治思想教育和保密教育是另一个核心板块。

相关部门的负责人亲自授课,神情严肃,语气凝重。

他们反复强调出国留学生的责任与使命,要求他们时刻牢记自己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代表的是国家的形象,要坚定政治立场,提高警惕,自觉抵制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蚀,严守国家秘密。

学习材料中不乏一些反面案例,讲述个别留学人员如何在国外的物质诱惑或思想渗透下迷失方向,最终走上歧途,甚至背叛祖国,警示意义强烈。

这些课程让学员们清晰地认识到,他们此行不仅是去学习科学技术,更是在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坚守国家的阵地。

反策反教育则带着一丝神秘和严肃的色彩。

授课的专家们语气平和,但内容却极具冲击力。

他们详细分析了国外情报机构可能采用的各种策反手段:从提供小恩小惠开始拉近关系,到利用学术交流、思想讨论进行意识形态渗透;

从设置美人计、感情陷阱,到抓住个人或家庭的某些弱点进行威逼胁迫。

专家们教导他们如何识别这些陷阱,如何应对各种盘问和策反企图,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爱国心。

“遇到无法判断的情况,或者感到被针对、被胁迫,第一要务是保证自身安全,然后想方设法与我国驻外使领馆取得联系。”这句话被反复强调。

这部分内容让学员们深刻感受到,此行并非单纯的学术之旅,背后还有着看不见的暗流和风险。

纪律教育和外事礼仪培训同样严格,细致到近乎苛刻。

从着装规范、言行举止,到与外籍人士交往的分寸把握,都有明确的规定。

甚至如何用西餐、如何握手、如何递接名片等细节,都有专门的课程进行讲解和演练。

这些要求,对于习惯了国内相对简单人际交往的学员们来说,既新奇又感到一种无形的约束。

国情与政策学习则帮助他们更好地向外界介绍中国,解答可能遇到的关于中国的问题。

他们需要熟悉国家最新的建设成就、方针政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新变化、新气象,以便能够客观、准确地进行交流和解释,消除外界因不了解而产生的误解和偏见。

培训老师强调,既要实事求是,不夸大其词,也要理直气壮地宣传新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

除了精神与知识的“武装”,还有物质和生活上的准备,这些具体而微的事务,同样让学员们感受到了国家的关怀和此次派遣的郑重。

国家为每位留学人员发放了一笔可观的置装费,用于购置在国外学习生活所需的行头。

在这个国内普遍穿着蓝灰绿、西装还不普及的年代,这笔钱堪称“巨款”。

在一个周末,阳光明和同学们一起,拿着学校开具的介绍信,到指定的通常只对外宾和归国华侨开放的侨汇商店,量体裁衣,订做了两套合身的西装,一套藏青色,一套深灰色)。

此外,还有一件厚实保暖的毛料大衣,接着又购买了皮鞋、衬衫、领带等配套物品。

站在试衣镜前,看着镜中那个身着挺括西装、形象焕然一新的自己,阳光明恍然有种跨越时空的错觉。

兑换外汇的额度有限,每人仅能兑换少量美元,用于初到异国他乡时的应急安顿。

这笔钱虽然不多,但在国家外汇储备极其紧张的条件下,已是极为不易,体现了国家对他们这些学子的深切关怀。

学员们领到那张珍贵的外汇兑换证明时,都会小心翼翼地收藏起来,仿佛肩头压上了千斤重担。

护照和签证等一切手续,均由留学管理部门统一包办,无需他们个人操心。

这种“一条龙”服务,在当时的条件下堪称奢侈,让他们能够真正全身心投入到培训中,不必为繁琐的事务性工作分神。

阳光明只需要按照要求提交照片和填写表格,其他的一切,都有专门的人员去跑、去协调。这种被组织妥善安排的感觉,既让人安心,也强化了集体的归属感。

培训期间,阳光明凭借其扎实的英语功底和沉稳冷静的心理素质,在各项考核中表现优异。

尤其是外语实际应用能力,无论是在课堂上的即兴演讲,还是模拟学术讨论中的观点陈述,他都能够清晰、流畅地表达,用词准确,逻辑分明,得到了外教和培训老师的一致好评。

他那种不张扬、善于倾听、关键时刻又能切中要害的特质,也赢得了大家的尊重。

同时,他也与一同培训的其他四位递补人员,以及部分先期参加培训的同学建立了初步的友谊。

学员们来自不同的院校和专业,有学物理的郑国涛,有学化学的、学生物的,还有一位是学经济管理的,但都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使命感。

在紧张的学习间隙,他们也会聚在一起,用熟练的英语交流各自专业的有趣知识,或者用中文讨论对未来的憧憬与担忧。彼此鼓励,互相交流学习心得,氛围紧张而又融洽。

这种在特殊环境下结成的友谊,虽然才刚刚开始,却显得格外珍贵。

时间在紧张的学习中飞逝,每一天都像被压缩过,充实得让人喘不过气,却又在回首时发现,一个多月的高强度集中培训竟然已经接近尾声。

十二月十号,培训正式结束。

所有留学人员,在外语学院的礼堂举行了简短的结业仪式。

相关领导再次强调了纪律和要求,并祝愿大家学有所成,平安归来。

领导的讲话语重心长,台下五十二名学员神情肃穆,他们都明白,从这里走出去,意味着一段全新的人生征程即将开启。

从十一号开始,总共五十二名留学人员获得了大约半个月的宝贵假期。

他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回原单位进行最后的工作交接,然后回家与亲人短暂团聚。

这是出发前与亲人告别的唯一机会,空气中开始弥漫起离别的愁绪与憧憬未来的激动。

十二月二十五号,所有人必须返回外语学院报到,二十六号,就将统一出发,奔赴机场,踏上前往美国或欧洲的旅程。时间表已经精确到了天,时间紧迫。

培训一结束,阳光明立刻行动起来。

他首先赶到火车站,排了不短的队,买到了第二天返回魔都的硬卧车票——时间紧,路途遥远,他需要利用这二十多个小时的旅途时间,好好休息,他不会在这方面节省。

然后,他回到了清华大学自己的宿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www.74txts.com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说好制作消消乐,反战游戏什么鬼

佚名

逼我打职业是吧

佚名

四合院:穿越火热年代的开挂人生

佚名

以贪治明

佚名

华娱2010:从广告模特开始!

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