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以顾廷烨的能力及顾家在军中的威望,他的子嗣,必定要入宫伴读。
就算赵晗不提,以顾廷烨通透谨慎的性子,说不定还会主动送进宫。
“奴婢记下了。”庆云郑重应道。
赵晗轻轻点头,继而将目光放在璟哥儿身上,身为皇长子,他身上的担子自然比旁人要重几分。
就是普通人家,也会对长子格外器重与严苛,希望他能早日成才,撑起门户,光宗耀祖。
“为父今日带你前来,是想让你知道,朝堂安稳与百姓安宁,并非轻易得来。”
璟哥儿神色郑重,拱手一礼,“儿臣明白。”
与此同时,皇宫,仁明殿内,檀香袅袅。
彩簪一进来,华兰当即搁下手中针线,迫不及待问道:“慧姐儿如何了?太医怎么说?”
“娘娘不必担忧,只是夫人心疼孙女,知道慧姐儿喜欢吃蜜饯山药,昨儿晚膳时便让她多吃了些。”
“孩子年幼脾胃弱,一时消化不了,积了食,夜里才腹胀哭闹。”
“太医说没事,已经开了温和的消食方子,过两天就能好利索。”
“海大娘子说夫人也被吓坏了,生怕慧姐儿也和卫小娘一样是中毒所致,这才火急火燎的遣人进宫请太医。”
华兰闻言,柳眉舒展,轻轻吐出一口浊气。
“没事就好,母亲惯会宠着孩子,得空让海氏多留份心,好好照看慧姐儿。”
“奴婢记下了。”彩簪笑着应声。
华兰端起案几上的热茶,浅浅抿了一口,雍容华贵的面颊上浮现一抹淡淡的担忧。
片刻后,她温声道:“你说近亲而婚,其生不智,这八个字可有道理?”
彩簪抬手挠了挠脑袋,“奴婢只知道同姓为婚,其生不蕃,同姓的人成婚,子孙后代怕是不兴旺。”
“娘娘这话,是从哪听来的?”
华兰轻轻放下茶盏,杯底与案几相碰发出一声轻响。
她眼底掠过一丝复杂,低声道:“是官家前些日子和我说的。
“他还特意提了,说三代之内的亲属都不能成婚。”
“若是违背,将来生出的孩子或痴或傻,或是缺胳膊少腿,身子弱得经不起半点风浪。”
“也不知是真是假……”
表兄妹成婚在大周尤为常见。
为的是亲上加亲,巩固家族势力,单单汴京城就有不少勋爵人家选择这么干。
但至今还不曾听闻哪家生出个痴傻或者缺胳膊少腿的。
原因很简单,一则很多孩子还没出生,便意外小产或者胎死腹中。
二则,且不提勋贵人家,就是普通人家,也看重脸面。
出现这种事情,第一时间并非请郎中或太医,而是想着怎么遮掩过去。
要么偷偷送到远郊的庄子上,一辈子不见人,要么更狠心些,直接找个由头处理了,对外只说孩子夭折,连族谱上都不会记载。
而且根本不会往近亲成婚上面想,只会认为命不好,或者德行有亏,冲撞了祖宗所致。
自打慧姐儿出生,华兰也见过几次。
生的粉雕玉琢,十分讨喜,又是亲弟弟的孩子,她自然疼爱的很。
难免不会想到让慧姐儿长大后,嫁给璟哥儿或璋哥儿。
一来两家知根知底,盛长柏和海朝云教养出的姑娘,将来必定是知书达理,聪慧得体。
二来也能保家族再昌盛百年。
只是赵晗口中的近亲而婚,其生不智这八个字一直萦绕在她的心里,挥之不去。
她虽不怎么相信,但又觉得赵晗既然能提起,必定不是空穴来风,更不会是随口编造的戏言。
彩簪拧着眉头,脑中快速盘算一番后,轻声道:“两位皇子尚且年幼,娘娘现下就想这些,会不会有点早?”
“况且婚姻大事,将来还得看殿下和慧姐儿的意思,更需得官家应允。”
华兰抬眸看着她,轻叹一声,摇了摇头,“你说的也是。”
——
几日后,升龙,此处原本叫大罗城。
李公蕴迁都至此后,编撰了一个御舟旁出现黄龙的故事,将此地改名为升龙城后,大兴土木。
王宫打造的和大周皇宫十分相似,只是碍于地域与财力,面积缩减不少。
又将交趾分为二十四路,官制既效仿大周,也有世袭的部落首领职位。
金銮殿内,文武百官按品级分列两侧。
御座上方,四十五岁的李日尊身穿明黄织金龙袍,眉头紧锁,眼下的乌青清晰可见,显然已经有几日不曾睡过好觉了。
见大臣们没有一个开口,殿内一片寂静。
李日尊越发烦躁,深吸一口气,沉声道:“周朝已经发兵,你们一个个杵在这里,倒是抓紧想个对策出来啊!”
此前见大周在境内推行新政,丈量土地、整顿赋税,引起广南之地的官员士绅怨声载道。
李日尊和辅国太尉李常杰等大臣们合计一番后。
原想悄悄联络广南那些不满新政的势力,许以好处,挑动他们公开抵触政令,再暗中集结兵力,趁机出兵北上。
即便不能占领城池,也能捞到不少好处。
没想到周朝反应极快,直接调精锐前来,现下更是大军压境,边境岌岌可危。
李常杰心中暗自盘算一番后,摇头道:“是臣等小瞧了周朝皇帝的魄力,眼下议和是不行了,唯有领兵一战。”
“火器一事研究的如何了?”李日尊心烦意乱的看向他。
这两年来他身体越发不好,偏偏长子李乾德还不满四岁,一旦战事失利,江山根本无人能守。
李常杰听到此话,面色郁结,“威力远不及周朝,甚至还炸伤了不少工匠,臣实在不知,周朝是如何将这东西造得那般厉害。”
“听闻辽国亦是如此,研制火器一事至今停滞不前。”
大将侬宗亶出列道:“周朝有火器,我朝的象军亦是所向睥睨。”
“那些大象皮糙肉厚,寻常刀剑都刺不穿,周朝的火器未必能伤得了它们,臣以为,此战也有不少胜算。”
“侬将军说的不错。”李常杰附议,“岂能不战而屈人之兵!”
李日尊从御座上站起身,缓缓走到他们身前,满眼期待的看着他二人,“既如此,调兵,准备与周军一战。”
“若能得胜,朕必有重赏!”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