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战事又起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90章 战事又起
时间飞逝,转眼又是两个月过去。
秋叶由黄到枯,树梢愈发稀疏,横滨偏向南方,冬天並不寒冷,时至年末,白日晴空之下,民眾也大多身著单衣单裤,劳工们更还是短衫和服。
与过去没多少衣服穿不同,现下的新横滨,廉价但崭新的布料,人人能买得起。
作为日本当下工业產能最强,產量最大,生產效率最高的城市,但与东京,大阪,广岛等地最大的不同在於,新横滨的工人,基本能轻易买得起自己所生產的东西。
这是某人强制约束,对於工厂定价,也是工人们待遇规定的底线。
利润要有,但永远不能是第一优先级。
当然,出口给列强,赚外匯的那部分是要另算。
事实上,出口部分的產品,占据了当下新横滨產值的大半。
原因倒不是关赫晓不想做日本的生意,而是当前日本本土的市场就只有这么点,完全消化不掉新横滨的產出。
若是单单依靠本土市场,那新横滨早就產能过剩了,也僱佣不起当下这十几万的工人。
要知道,早在半年以前,横滨全市的人口,加上外来殖民的洋人,总共也就十几万。
现如今才过了多久,光是工人的数量,便超过了当时的总人口。
而新横滨当前的总人口,则已经翻了几乎十倍,超过百万之数。
基本上与隔壁,日本名义上的首都,政治经济中心一一东京,相持平。
这一数据,不止震撼了当地人,也极大的震惊了新政府,其治理的效率,令原本想看笑话的內阁一眾大臣,认知受到极大顛覆。
新增外来人口几乎占了新横滨的百分之九十,先不说经济方面,只凭原先的那些街町,房屋,基础建设情况,完全不可能容纳得下。
就拿前日本最大都市,江户,也即东京来举例全日本没人不想来江户,定居东京这一大城市,谋求发展。
东京的老爷们,也巴不得外来人口给他们充当廉价劳力,低成本运作工厂,积累原始资本,给街町道路扩张扩建。
然而不管如何需要劳力,受限於东京的人口承载力,短时间內能吃得下的也极为有限,只能一步一步慢慢的吸纳全国人口。
本身按照新政府,內阁的长远规划,是要先举全国之力,把东京打造为第一大现代都市圈,加速发展后,再反哺到地方。
毕竟天皇在这,內阁的大臣们也都在这,包括一眾世家大族,经政一体化,效率也才最高。
没成想,就在东京有条不紊的发展时,半路杀出来个新横滨。
以不可思议的速率,半年不到的时间,吸收了九十万的人口,並且如鯨吞虾米似得轻鬆写意,没有出一点乱子,没掀起半点波澜。
最令大臣们无法接受的是,这九十万的人口里面,有將近三分之一,是从东京迁移过去的。
原因无他,只因为新横滨对工人的福利待遇极佳,且无止境的招新人进去。
尤其是住在东京偏远街町,本身没房子,住的公共租屋,工作辛苦又不稳定,几乎没什么未来发展可言的那些乡下劳工,没有任何理由,不去就在隔壁的新横滨追求新生活。
东京的劳力都快跑光了,加之此前的订单流失,如之前的坂田工坊那般的低小企业作坊根本扛不住,纷纷倒闭关门。
而即便那些世家资本的厂商,也不得不联合起来成立了几大商业財团,一起狠下心增加了工厂的待遇,增设了各种福利,儘可能与新横滨近似,这才止住了劳动力流失的势头。
但目前来说,东京能提供给劳工的条件,新横滨只会多不会少。
因而这种缓慢倾斜的势头,依旧是趋势不减。
以三井为首的几大財团,为了扼制新横滨的势头,可谓手段尽出,碍於技术,规模等等原因,商业领域的正当竞爭,是不可能拼得过代表新横滨的三菱集团,以及上个月新成立的东芝集团。
但他们最大的依仗,还是藉助新政府的支持,以及他们自身的世家权势,在全日本各地收割官办產业,进而控制住当地的市场。
主要的策略便是,让新横滨產能过剩,有產品却没人买。
再在银行方面限制三菱与东芝集团的贷款条件,要求他们的股份质押。
双管齐下吗,理想状態下,便能让新横滨的工厂逐渐扛不住,要么被迫缩小產业规模,要么削减工人工资待遇,要么被银行拿走股份,然后以低价转卖给三並为首的世家財团们。
藉此,东京的贵族世家就能够渗透到新横滨的產业当中,也便能施加影响,从中吸血,让大势逐渐回退到东京,最有利於他们世家財团的景况。
经济上完成了渗透,政治上也便是早晚的事。
这也正是內阁最开始制定的,对於新横滨的最佳处置方略。
尤其在陆军部投降后,意识到军事上对其的扼制没戏之后,伊藤博文为首的內阁也就把重心彻底放在了经济这一块。
至於政治上,他们对新横滨可谓大开绿灯,要独立自治,就给划分出新横滨特別自治区。
要扩张新增土地,便將隔壁的几个街市纳入其內。
要自卫军权,便由天皇亲自发出救令,给予正式的新横滨自卫军成立文书,授予关赫晓机关自卫军统领的职称,军衔中將。同时,自卫军独立於陆军部之外,不受总大將管辖。
基本关赫晓提出要什么特权,內阁都几乎连商討都没有,便一一答应,飞快出台相应政策。
首先自然是他们担心关赫晓掀桌子,害怕他隨便找个什么藉口,发动军事叛变,要把新政府直接推翻。
武力这块,有了山县有朋失败的例子在前,以及陆军部一眾將领后续的反馈来看,內阁是一点对抗的想法都提不起来。
哪怕是派人去刺杀关赫晓,这种他们最常用,最喜欢的手段,也不敢再使。
几乎不可能刺杀成功是其一,其二若是把他惹得不高兴,都不需要证据,直接便跑到东京要杀人算帐,他们也挡不住,也没办法。
因此,让关赫晓不选择动武,而选择维持现状,是他们唯一最优先的选项。
其次才是暗地里的小动作,也就是名义上为了促进相互经济发展,形成良性竞爭,对新横滨採取的经济针对策略。
然而,目前看来,即便是经济上如此针对了,依旧是收效甚微。
就內阁大臣们当前所看到的情况,新横滨的发展不仅完全没有显现颓势,反而愈发的兴盛,民眾的反响越来越热烈。
都不需要深入的去调查数据,分析经济,財政赤字与否,只用走到新横滨的街道上,站在高处俯瞰,不管百天还是黑夜,都清晰可见的是,全力运作的新型工厂,全力运作的建筑工地新横滨的建筑一天比一天高,街道一天比一天宽,人口一天比一天多。
与伊藤博文等大臣们预期中的,工厂接连亏损,支撑不住,倒闭被收购,工人们大量失业,待遇下降,发动游行示威,甚至罢工反对关赫晓。
隨后新横滨不得不向三井等財团让利,进而让內阁能够重新介入到新横滨的发展,从中获利。
走向完全不同,甚至几乎是相反。
新横滨就仿佛一个经济无底洞,行政无底洞,永远也见不到它破產,运作不下去的那天。
它仿佛永远能让民眾满意,使人挑不出毛病,搞不成破坏。
由於情报工作被关赫晓的忍者军团碾压,內阁所能获悉的情报十分匱乏,至今都不清楚,新横滨哪来那么多钱。
当然,虽然不確定,也得不到任何证据,但伊藤博文等大臣,能混到內阁的很难是傻子。
结合此前英法两国与新横滨的密切来往,他们大致也能猜到,新横滨是依靠把商品出口给列强,累积了大量外匯,才能维持住当下的產能循环。
与外国势力商业外来如此密切,且还不向新政府纳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