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八月初七,阴山北麓的数百座烽燧已尽数沦陷,来势汹汹的匈奴人距离云中城只有五百里的距离了。
八月初十,荡寇城塞官正堂,全盔全甲的丁充国正一边用早膳,一边翻阅一卷《白起兵书》残卷。
此书不知是何人所抄,错漏颇多,常常有讹误。
可他来得太过仓促了,未將自己的书带来,好不容易在城中找到了此书,倒帮他打发了不少时间。
丁充国来到荡寇城已有数日,虽然每一日都很忙碌,却又过得异常愜意。
许是卸下了背负多年的重担,他不仅吃得香,而且睡得也踏实,面色都比以往红润了许多,仿佛年轻了几岁此刻,屋外的雨仍然“哗哗哗”地下著,却未打扰他读书的兴致。
这时,一个人影深一脚浅一脚地从大雨中跑来,站在了正堂前。
此人三十出头,皮肤粗且黑,也穿著全甲,看起来很乾练。
他叫作孙弘毅,在东大营郡国兵之中担任军侯,是丁充国信得过的军吏。
这次,便是由他率领所部五百人马跟隨丁充国来荡寇城协防的。
“下吏敬、敬问府君安。”孙弘毅擦了擦脸上的水,脸色有些发白地问道。
“出了何事?”丁充国皱眉问道,放下了手中的竹简,一口喝光了木碗中剩下的粟米粥。
“定胡城——”孙弘毅蜘不答。
“嗯?”丁充国放下了木碗问道。
“定胡城的狼烟——刚刚灭了。”孙弘毅小声地答道。
“—”丁充国有些茫然,良久后才嘆气,摇头笑道,“看来,程千帆倒是先行一步了。”
“..”孙弘毅只是点头。
“阴山北麓的那三座城障,烽火都灭了吧?”丁充国再確认地问。
“是。”孙弘毅闷声答道。
“程千帆他们做得好,比约定的日子多拖了两日。”丁充国说著拿起茶杯,斟满,举起,缓缓饮下。
似乎这杯里不是茶,而是酒。
而后,丁充过缓步走下堂中,来到正堂门前,一言不发往外看。
他对著这瓢泼的大雨哀悼,哀悼死在阴山北麓的那些大汉儿郎。
良久,他的视线才从密集的雨幕上收回来,看向身侧的孙弘毅。
阴山各处关隘也有汉卒把守,按照先前谋划,他们要迟滯匈奴人三日。
“三日,最多三日,匈奴人便可横跨整座阴山。”丁充国没有再往下说,孙弘毅却知晓他的意思。
和阴山北麓及阴山主脉相比,阴山南麓的烽燧並不多,荡寇城这五座城是云中郡最后的屏障。
在这几座城障中,荡寇城位置最突前,定会首当其衝,成为匈奴人头一个要攻破的目標。
荡寇城规模最大,部署的兵力也最多,匈奴人这次所图非小,定然不会留下任何后患的。
剩下的四座障城,亦不会侥倖逃脱的。
这便意味著,三日之后,部署在各座城的几千兵卒军吏都要直面匈奴人的刀锋了。
“你下去吧,再查一查各处城墙,莫要留下紕漏。”丁充国“多此一举”地重复了一遍。
“诺!”孙弘毅叉手道。
“还有城中的妇孺老幼,催他们迁往云中城去吧,同在郡中,不算逃籍。”丁充国道。
“前几日已经贴了布露,可愿走者寥寥无几,乡梓们都说了,要留下来,与府君守城!”孙弘毅哽咽道。
“这又何必?”丁充国心中摇头苦笑,但最终说出口时,却又变成了一连串的“甚好”。
“闔城军民同仇敌气,何愁不胜,做事去吧。”丁充国挺直腰杆,朝雨中挥了挥手道。
四日后的辰时,连下了数日的大雨终於再次停歇了。
孙弘毅像平常一样,早早地来到了城上,四处巡视,查看烽火。
这几日的大雨,將砖土混合结构的城墙泡得发了软,好在並未出现倾颓的跡象:抵挡匈奴人的进攻,绰绰有余。
孙弘毅在城墙上巡视了整整一周,最后又回到了北城墙上。
而后,便將视线投向了被乌云所笼罩的阴山。
从前一日开始,阴山主脉里的狼烟便都熄灭了,再未燃起。
这横亘在天地之间的庞然大物,如同一头沉睡过去的巨兽,死气沉沉,感受不到半点生机。
这时,四五个屯长队率在一番交头接耳之后,小心翼翼地聚集到了孙弘毅周围,向其问安。
“军侯,按理来说,匈奴狗贼昨日便该到了,怎的还不来?”一个独眼的队率凑过来问道。
“说不定雨势太大,突发山洪,將那些狗贼衝到沟壑去了。”一个豁嘴的屯长咧著嘴笑道。
“这倒是说不准啊,这般暴雨,小老儿许多年都未见过了。”一个年近六旬的屯长授著自己的白须道。
“泰一神若是有灵,便当连年暴雪,让这些匈奴人绝了种!”一个年轻的屯长狠狠地朝城下吐了唾沫。
“汉人有泰一神,匈奴狗贼亦会有崑崙神,两神相爭,自顾不暇,恐怕庇护不了我等凡人。”白髮老屯长摇头嘆道。
“李大兄说得对,”孙弘毅对这老屯长很是尊重,微微躬身说道,“哪有什么泰一神,是山里的弟兄为我等多拖了一日。”
“有如此多的弟兄走在前头,我等奔赴黄泉的时候,倒也不寂寞。”年轻屯长笑嘆道,眼底有三分恐惧,七分豪迈。
匈奴入边的消息传来后,不管是兵卒军吏,还是普通黔首,便常將“生死”“黄泉”“鬼神”之类的字眼掛在嘴边。
他们不会觉得不吉利,反而將其视为寄託,若是真有一个死后世界,倒能让人安心。
“不知樊將军谋划得如何了,能不能按时出击。”独眼队率沉默片刻之后,再次说道“樊將军做事果断,不会失期的,我等只要奋力守到八月二十,將军定能如期出兵。”孙弘毅答道。
“但愿將军奇袭阴山北麓时,能带来一场大胜,我等便死而无憾了。”豁嘴屯长笑道。
“樊將军机敏勇武,定能旗开得胜!”孙弘毅再笑道,他却不能告诉这些军吏真正的目標是河南地。
但是,他的这句话仍然让城墙上略显压抑的气氛稍稍鬆懈了下来几人的话锋自然而然地回到了樊千秋身上,不约而同地开始讚嘆对方在这半年里做下的种种大事。
事到如今,和虚无縹緲的泰一神相比,正在身后准备奔袭河南地的樊千秋才是他们的支柱。
当眾人议论的气氛逐渐热烈起来之时,不远处的几个兵卒忽然惊呼起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