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百司岁计!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于是乎,陆上丝绸之路却是贡献了不少商业税。
此外,榷场、海贸也都有了不小的增收。
农业税、商业税,合九千七百万贯,算上银行的四百万贯保管费,恰好是一万零一百万贯钱。
破亿了!
而且,相较于熙丰四年的“抄家破亿”来说,熙丰六年俨然是凭真本事破亿。
不出意外的话,自此大周税收将会常态化破亿。
除了税收以外,户部还让人单独统计了一些数据。
其中,较为醒目的一项,就是人口普查。
八千五百万人!
这就是户部普查的结果。
大周的人口普查,主要制度是“二闰一查”。
而天文历法,沿用的是十九年七闰,也即两到三年一闰。
二闰一查,也就是五六年左右查一次。
大周的上一次人口普查,自然而然的就是治平四年。
彼时,普查的数据是主户一千四百三十八万人,口两千四百六十二万人。
主户,也就是涉及交税的户数。
口,主要就是成年男丁,以及大户门第的女子和没有户籍的奴婢的数量总和。
这却是一些奴婢没有户籍的缘故。
没有户籍,自然就是统计到了主家的头上。
不过,大户门第的女子,以及没有户籍的奴婢,其实都是少数中的少数。
大周的奴婢,更多的是“雇佣制”,本身其实的良人。
这也是为何一些官员打杀奴婢,通常会被弹劾,甚至于治罪的缘故。
打杀良人,可不就得治罪?
大户门第的女子和没有户籍的奴婢,都是少之又少,也即意味着可忽略。
就总体而言,“口”却是可被视为成年男丁数。
一千两百三十八万户人,成年男丁一千四百六十二万人,几乎就是“户主等于男丁数”,一户一位男丁。
一位男丁,也就有一位妻子。
就算是算上孩子,一户人就三四人左右。
这样的数量,绝对是存在隐瞒的。
一户正常的主户,真要平均下来,起码得是五口人左右。
毕竟,除了正常男丁,还有父母呢?
就算是弟兄分家,父母也得是一人分一个吧?
更遑论,弟兄不一定分家。
数据肯定有问题。
但,没办法!
百姓刻意躲人,官府也敷衍了事,为之奈何?
不过,窥一斑而知全貌。
治平四年,有男丁一千四百六十二万人,算上孩童、女性,总的“假人口”估摸着会是在五千万左右。
熙丰六年,户部又一次人口普查。
相较于治平四年来说,熙丰六年的普查更为彻底。
一方面,有清丈土地的数据作支撑。
昔年,江昭将清丈土地列为政绩之一。
上上下下的大小官吏,为了政绩,自是清丈得相当彻底。
连带着,也将“隐户”都清查了出来。
毕竟,土地肯定得有主人不是?
户部以清丈土地的数据作支撑,自是清查得更为彻底。
另一方面,户部还特地清查了女子和孩童的数量。
如此,却是将真正的人口数量清查了出来。
主户,合一千九百三十万户。
成年男丁,合三千三百万人。
女子,三千一百万人。
孩童,两千一百万户人。
如此,也就有了八千五百万人的来源。
约莫是一户人有两位男丁。
两位男丁,也就有两位妻子,这就是四口人。
若是算上孩童,也就差不多是一户人六七口人的样子。
这样的数据,还算是较为正常。
除了吏部、户部以外,其他几大司衙,类似于工部、礼部、银行一类的司衙,基本上都是维持原样。
工部还是在修缮大内,礼部还是清贵非常,银行的储蓄金与经济挂钩,短时间不会有太大变动。
可能有较大变化司衙,也就刑部、国子监、军械监。
刑部主要是敕律之争。
这一争论,彻底奠定了敕令的崇高地位。
自此,君王法令大于律法!
这也是注定的结果。
中央集权越狠,君王权力就会越大。
国子监,主要是半免费教育和报纸。
报纸的影响力,已经是毋庸置疑,该啥样还是啥样。
半免费教育,更是罕有的大功绩,堪称功在千秋。
当然,半免费教育的推动也不是一番风顺的。
政令颁下去没有阻力,但不代表推行起来就没有任何阻力。
其中,主要的阻止者,就是中型规模的地主。
也即,步入了“不愁温饱”状态的地主,略低于一县“刀枪炮”的那一批不上不下的人。
这一批人,可谓是半免费教育的真正受害者。
以他们的地位为基准点,往下一些,就是勉强解决了温饱,亦或是还挣扎在温饱线的小型地主,以及一些纯粹的贫农子弟。
这一批人是真正的受益者,也就是所谓的耕读传家。
半免费教育的政策,足以让他们不必担忧生计,可安心读书。
往上一些,就是在一县之地都能勉强说得上话的中大型地主。
这些人,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半免费教育的影响,但影响不大。
准确的说,这些人跟耕读子弟不是一个档次的人物。
一则,这些人已经有了更好的教育资源。
涉及读书,师资力量也绝对是不可忽视的重点。
而半免费教育的师资,肯定是相当差劲的,教书先生大都是童生,对于一些知识有可能是半知半解,乃至于讲解错误的知识。
而作为在一县之地都说得上话的人,中大型地主无疑是可让孩子有更好的教书先生,以秀才,亦或是举子为师。
反之,要是连这样都考不过耕读学子,也就证明他的孩子其实没有读书资质,也不可能真的读得出书来。
再往上一些,就是一县、一州都说得上话的大族,亦或是一州霸主,名门望族。
这样的大族,都有族学,教书先生起步就是举子,甚至都有可能是进士。
更甚者,就像大相公江昭一样,直接是以宦海大人物为师。
耕读子弟,肯定也不是他们的竞争对手。
越是往上,越是拉开差距,受到半免费教育的影响就越小。
唯有“不愁温饱”的中型地主,成了受害者,有意阻拦。
好在,吕惠卿也是狠人。
类似于杀鸡儆猴做法,其可谓已经练得炉火纯青,并经报纸一宣发,自可解难。
军械监,主要是军事武器的研发和批量制作的问题。
燕云之战,耗费的炸弹和火炮是实在是太多。
当然,效果也是真的大。
军械监监正,更是因此而受到了大相公江昭的推荐,位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就此,沈括也算是尝到了甜头,决定加大剂量,大肆批量制作火炮,争取达到一都(百人)能有一门火炮的地步。
“呼!”
约莫半日。
赵策英有些疲乏,放下了文书。
“伸儿呢?”
赵策英揉着额头,平静问道。
“启禀官家,燕王殿下在昭文殿。”司礼掌印太监李宪连忙道。
“昭文殿啊!”
赵策英眼中闪过一抹迟疑。
沉吟着,徐徐道:“让六位阁老入宫吧。”
“朕,就此宣布内阁的人事变动。”
“诺。”李宪一礼,退了下去。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