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5章 赵策英的忌惮?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善”
“可。”
几位内阁大学士,沉吟着,相继点头。
若是以往,连年征战,大周肯定是吃不消的。
大国打仗,阵线实在太长,大都是互有胜负的局势。
除非是指挥者存在过大的差距,否则基本上都是打持久战。
持久战,也就是打后勤。
连年征战,对后勤的压力实在太大,大周自然是耗不起。
不过,自从占城稻推广开来,一切就有了转机。
十万人以上的大型征战,大周肯定还是不太敢连年消耗,但常规性的支撑一两万人作战,却是问题不大。
以石见银山的重要性,蛮夷倭寇敢觊觎,自然是得狠狠的打杀!
“其五,政绩大考。”
江昭向下望去,平和道:“三年一度的政绩大考,都会有大量人事变动。就连内阁,也有可能会有人员更替。”
“这也是重中之重。”
一声落定,几位内阁大学士,相视一眼,或多或少都有些许忧虑之色。
一晃,就已经三年了吗?
内阁人事变动啊!
……
轻絮簌簌,梅枝积白。
御书房。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
“嗒——”
古卷轻拍,诵读声一止。
“这,真的可能吗?”
赵策英抻着手,低声一叹,一时为之沉默。
无它,太过“玄幻”了。
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
这是《尚书·大传》上记载的有关于周公旦摄政的故事。
从辅佐武王、摄政平叛、分封诸侯,延续到还政成王,一一详细记载。
只是
仅仅七年,便使天下臣服,社稷兴盛,还政于王。
这,真的可能吗?
特别是还政于王,实在是太扯了!
这样的道德,也太过高尚了吧?
甚至于,都让人不得不心生猜疑——古往今来,真的有周公旦这样一个人吗?
“唉!”
一声叹息,书卷轻置,赵策英一伸手,拾起了其它的两卷古籍。
近来,赵官家迷上了史书。
一日之中,几乎有一半的时间都在读史。
至于为何如此?
只能说,几千年古史,包罗万象,囊括万千。
一切有关于“人”的疑惑,都可借古鉴今。
赵官家心头有疑惑,有担忧,自然也就罕有的读起了史书。
《汉书·霍光金日磾传》、《晋书文帝纪》、《尚书·大诰》。
这是赵策英主要读的三卷古籍。
其中,周公旦的故事,就是记载于《尚书·大诰》。
其余的两卷古籍,一卷是记载的西汉权臣霍光,一卷是记载的大魏权臣司马昭。
此外,偶尔也会涉猎王莽、诸葛亮、长孙无忌、窦宪、司马懿、王导、桓温、范质、檀道济的故事。
“唉!”
又是一声叹息,赵策英抻着手,一伸手,又将拾起来的书卷放了下去。
不难窥见,其心头烦躁非常,颇为犹豫不决。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近来,赵策英都在为一件事犹豫不决,迟疑不定——是否要制衡,亦或是清算了大相公江昭!
单听起来,可能很不可思议。
世人皆知,赵官家与大相公同为一心,堪称千古君臣,怎么可能会有制衡,乃至于清算一说?
但事实上,就是如此。
为了此事,赵策英正满心犹豫,已有相当一段时日。
究其缘由,盖因欲为子嗣铺路。
痈疽之症,堪称无药可医。
官家赵策英,有可能活不久了!
这是大内御医的诊治结果。
为此,赵策英大怒,连着治罪了几位医官。
但,治罪医官,从来就不等于病症可治。
自七月以来,一日一日,赵策英几乎是可清晰的察觉到身体在不断衰弱。
可能表面上,他还是一副正常的壮汉样子。
但实际上,这纯粹就是因其底子好。
作为上马杀伐的皇帝,赵策英的身子骨,较常人来说无疑是要好上不止一筹。
身子骨的底子好,重症也并未太久,单从表面上观察,自是不会有太大变化。
但,身子骨的异动,骗得了其他人,骗不了自己。
赵策英心头自知,他的确是在不断的变得衰弱。
凡事,都得讲究未雨绸缪。
于是乎,赵策英自是一边积极治病,一边试着为身后事作打算。
大相公江昭,无疑就是重点中的重点。
“周公、霍光、司马昭”
赵策英微阖着眼,连连叹息。
江昭的权势,实在是太大了。
文臣武勋,都有他的人。
不处理好江昭的问题,也就相当于什么都没处理。
可以说,就算是作为官家的赵策英,要想对付他,都得耗费不小的精力。
其实,赵策英主观上本来也不想考虑江昭的权势问题。
就以君臣二人的默契,他自是非常相信江昭的。
若是有可能,他甚至都准备让江昭当几十年的内阁首辅,君臣一齐创造千古盛世。
一方面,他认可江昭的本事。
这是一位真正的千古一相!
另一方面,赵策英有其独特的人格魅力和威望。
凭借着堪比开国皇帝的威望和掌控力,赵策英完全有自信压得住文武百官,并让大相公江昭真心实意的予以认可。
二者,未必不能是千古君臣!
但,这一切的前提都是他的身体没问题。
“唉!”
连着三叹,赵策英脸上尽是苦涩。
可惜,他病了!
而且,大概率活不久了!
他压得住文武百官,不代表小皇子也压得住文武百官。
他可让千古一相真心效忠,不代表小皇子也能让千古一相真心效忠。
虽然有句话不好听,但事实就是“暗主佞臣”。
其实,史书上的一些赫赫有名的千古奸臣,也有可能是忠臣的。
奸臣、忠臣,无非一念之差。
论及缘由,无非是君王的差距。
君王是贤君,臣子便贤。
君王是昏君,臣子便奸。
如今,贤君在位,大相公江昭自是忠正非常。
可,若是幼主在位呢?
这一点,却是赵策英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基于种种担忧,时至今日,他有三种选择:
其一,清算权臣。
趁着身子骨还没差下去,彻底清算了大相公江昭。
如此,权臣退出朝野,幼帝自然也就不必担心权臣的问题。
当然,这也会滋生一个较为特殊的问题。
没有了江大相公,还会不会有其他权臣?
可能吗?
非常有可能!
类似于国舅,亦或是垂帘听政的太后,都有可能将小皇子吃抹干净!
所以,这一法子不太行得通。
其二,制衡权臣。
趁着身子骨尚好,借机简拔一些老臣,并不断打压大相公江昭的威望。
如此一来,自可造成臣子制衡的状况。
制衡时间一长,权臣权势消减,也就不再是权臣。
几位重臣相互制衡,自可让小皇子平安成长。
当然,这一法子也会滋生一些问题。
譬如,以江昭的本事,有没有可能打破制衡,重新统合内阁?
亦或者,本来的忠臣,有没有可能被这一招一点一点的逼得没有退路,不得不放弃造福社稷,转而专攻政斗之术?
其三,效仿诸葛亮故事,托孤于权臣。
这一法子,相较于清算和制衡来说,有一让人不可忽视的特殊点。
也即,维持了大相公江昭的权威。
这也就使得事情可能走向两种极端:
一、好的方向。
以大相公江昭的本事,以及托孤重臣的权威,足以其继续维持变法新政,甚至于创造盛世!
事实上,无论是清算,亦或是制衡,都不可避免的走向一种结局,也即无法继续推行变法革新。
大相公江昭,乃是变法唯一核心,这并非是空话。
没有江大相公主持新政,把握大方向,变法革新绝对是板上钉钉的会失败。
足以压倒一切的权威,正确的变法方向。
这就是变法革新成功的关键!
赵策英凝眉,面色异常凝重。
而一旦他不幸去世,且大相公江昭也遭到制衡,亦或是遭到清算,自然是意味着变法革新没了权威和大方向。
变法革新,自然也就会无法继续推行下去。
甚至于,可能都会有人“开倒车”,将一些已经成功推行的变法给取消掉。
二、坏的方向。
以大相公江昭的权威,要是真的走向了邪路,恐怕也是无人可拦。
文武大臣,可有不少人都是江昭简拔起来的。
那时,可能就不叫江昭了,改叫司马昭了!
“唉!”
赵策英连连摇头,久久无法抉择,异常犯难。
……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