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大一统!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主要是涉及到国本和尊严的问题,辽国可不是西夏,不可能称臣。
“可。”赵策英点头。
以辽国的体量,赵策英也不指望辽国称臣。
“其二,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归大辽。”赵徽严肃道。
这一条很重要。
辽国千万人口,汉人约莫有六成。
而汉人之中,又有约莫七八成都是在燕云十六州耕地生活,也就是四百万左右。
人口,就是生产力!
这样数量的人口,辽国不可能就此相送。
否则,可就是真的打断了国运,打断了脊柱。
赵策英迟疑着,并未作答。
自上而下,或辽或周,不时有人暗自相视,亦或是向上注目过去。
不过,就总体而言,意见却是出奇的一致。
不要燕云十六州的四百余万百姓!
于辽人而言,一旦没了燕云四百余万百姓,税收、粮草的来源可就少了大半。
这是必须得有的重磅条件。
就跟赵策英坚定的要求必须得有燕云十六州,否则就不能继续谈下去一样。
辽国一方,也必须得有燕云十六州的汉人。
否则,一样是没必要继续谈下去。
于周人而言,一样不希望燕云百姓回归大周的环抱。
一则,燕云汉人根本就不认大周正统。
自从石敬瑭割让了燕云十六州,至今已有近一百四十年。
二十年一代人,燕云汉人已经绵延了足足七代。
从小就接受异族教育,燕云汉人身上的“中原文化气息”已经消失得一干二净。
燕云汉人,从始至终都自认为是辽国汉人,而非大周汉人!
就算是真的留住了燕云汉人,也无非是为治理平添矛盾而已。
二则,燕云有名门望族,有世家。
要是燕云汉人不迁走,名门望族和世家自然也不迁走。
对于文臣武将,以及中原望族来说,这也就相当于“白”打了燕云十六州。
主要在于,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都已根深蒂固,深耕地方势力百余年。
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不走,土地就仍是在他们手上,其他人根本就没机会进去分一杯羹。
甚至于,燕云的名门望族和世家,都有可能借着对底下百姓的掌控力度,模仿西南都护府的政治架构,从而谋求“自治”。
土地没有,官位没有,这可不就是白干一场?
亦或是.
不时有文臣武将,暗自相视。
若是官家真的不同意燕云十六州的百姓迁出去,那干脆就悄悄带兵,设法找了燕云十六州名门望族和世家的族谱,挨个屠一遍!
有百姓,没氏族,也是一样的效果。
有没有百姓不重要,重要的是得没氏族!
约莫二三十息。
“可。”
赵策英点了头。
老实说,四百万百姓还是不少的,大周百姓也就五千万左右而已。
不过,辽国对此势在必得,麾下文臣武将对此不太情愿。
简单的权衡利弊,还是让赵策英放弃了燕云四百万汉人。
当然,更重要的是
大周不缺四百万人!
自从新政施行以来,经济飞腾,民生上行。
粮食、,都已经渐渐有了成效。
衣暖食饱,生育率已然有了大肆上行的趋势。
单是熙丰五年,就降世了六百三十万新生儿。
就算是中途有夭折,起码也还能有四百万新生儿长大。
一年,四百万可长大的新生儿!
这是人口奔“亿”的架势。
区区四百万燕云汉人,不要也罢!
“呼!”
赵徽松了口气。
这一条,就是几大条件中最为重要的存在。
既然这一条没问题,那他也算是能交差了。
“其三,大周不得在燕云边境修筑军事工事。”赵徽沉声道。
“不可。”
赵策英果断回绝:“不能修筑军事工事,岂非是静待尔等来抢回去?”
“不成!”
“嗯”
赵徽也知晓不太可行,旋即退了半步:“亦或者,于燕云十六州边界单独腾出一条宽约五十里左右的‘非军事区',大周不得在该区域修建堡垒、驻军。”
“无论是大辽,亦或是大周,都可单独在此设立少量巡逻兵,以维持两国友好安宁。”
赵策英眯着眼睛,并未回绝。
这一条件,并不难理解。
无非是为了监督,以防止大周大军北上突袭。
“继续说吧。”赵策英淡淡道。
言下之意,自是答应了这一条件。
主要在于,要是真的决定二次北伐,区区非军事区,有和没有都一样。
“其四,大辽希望得到炸弹和火炮的制造方式。”
“不成!”
赵策英脸色一黑,大袖一挥,叱道:“你且回去吧。”
“这样的条件,简直毫无诚意。”
“即日起,两国继续交战!”
赵策英相当之气。
特么的,炸弹和火炮,这是能传授出去的东西吗?
不知道的还以为他签订的是不平等条约呢?
“陛下息怒。”
“既如此,这一条就作罢。”赵徽连忙道。
这一条,成功的可能性几乎等于没有。
而且,还不能有“下位替代”。
否则,史书之上记载一笔,且让赵策英如何自处?
打赢了,但是傻傻的送出来火炮和炸弹。
这不被骂成狗才怪!
“其五,两国互开榷场,准许民间自由交易。”赵徽说出了最后的条件。
不得不承认的是,辽国经济已经非常依赖于中原。
特别是白银流通的问题,着实是将辽国折腾得够呛。
可以说,但凡是明眼人都知道大辽必须得在经济上尽量做到不依赖大周,以防止被无端的摆上一道。
但,还是那句话——没办法!
游牧民族,就连货币都不能统一,甚至还存在着大量以物易物的情况,怎么可能发展得好经济?
若是不依赖大周,辽国经济只会衰落得越发厉害。
虽然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回暖期”,但问题在于辽国不一定能等到那一刻。
特别是辽皇耶律洪基,急于巩固统治,根本就不敢激化国内矛盾。
如此,也唯有开通榷场,好歹还能通过外贸适当缓和国内矛盾。
“可。”
五大条件无有疑议,盟约即成。
“呼。”
赵策英“黑脸”尽去,长舒一口气,大手一挥,豪气道:
“来人,设宴!”
“朕要与使者,酣饮一番!”
燕云十六州,就此入手!
大一统,即成!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