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割让燕云十六州?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仅是五六息,便在众人尚未反应过来以前,从殿中溜了出去。
此举,主要就是防着外戚党的人以李秉常为人质,亦或是干脆杀了李秉常,从而使得政变功亏一篑。
“抓他回来!”
梁太后面上一骇,意识到什么,连忙大呼。
可惜,已经晚了。
“哒——”
“哒——”
甲胄相击,铁矛相撞。
百十悍卒,或是佩刀,或是持矛,猛地冲入。
“尔等这是要造反吗?”
一名大臣走出,就要质问。
“噌!”
长刀一划,大臣就此倒地。
“这——”
蕃汉大臣,尽皆骇然。
“莫要轻动!”
嵬名阿吴大吼一声:“此举,仅为清君侧,杀妖后。”
“不想死的,都蹲下去!”
上上下下,齐齐下蹲,不敢作声。
大殿中镇守的军卒极少,也就不到二十人。
约莫二三十息左右,单独镇守在大殿中的军卒,便已尽皆杀光。
其后,三步一人,目光凶悍,肃然而立。
一切,都实在是太快!
或者说,这就是一次水平较为正常的宫变。
以最快的速度,掌控最高层的生死,就算是宫变成功。
至于其他的一些禁军、宫女、太监,根本就不重要。
宫变的核心,就是斩首!
一场合格的宫变,就是以斩首为核心的宫变。
一旦最高层被掌控,亦或是被杀,就算是来“救驾”的禁军,也唯有乖乖受降。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隆政变,就是如此。
尚且还是“千古一帝”水平的唐玄宗李隆基,就是以一种相当惊人的速度斩杀了韦皇后、安乐公主、上官婉儿及韦氏核心党羽。
韦氏集团遭到瓦解,禁军自然也没有反抗的必要,轻轻松松就被其收服。
如今,李清俨然也是差不多的手段。
“启禀太后娘娘,臣,枢密副使、都统军李清,有奏。”李清淡淡一笑,倨傲的站着,并未行礼。
“这——”
梁太后身子一颤,眼中泛起些许波澜,就连金钗凤冠,也不免为之晃动。
“都统军,这是何故?”梁氏就连说话都有些困难。
她不理解,为何一条上等的“好狗”,人人皆知的太后党,为何会选择支持幼主李秉常?
“臣李清,昧死上言,伏望太后从人心,顺天意,以大局为重,即日撤帘!”李清面色一肃,沉声道。
“伏望太后从人心,顺天意,以大局为重,即日撤帘!”
“伏望太后从人心,顺天意,以大局为重,即日撤帘!”
百十军卒,齐齐大声附和。
完了!
一切都完了!
不少大臣连连颤抖,甚至于有人腿脚发软,一度失禁。
西夏,变天了!
熙丰六年,四月二十五。
太后梁氏撤帘还政,不幸坠水而亡。
国主李秉常即日临朝称制,正式掌权。
都统军、枢密副使李清被任命为国相,主管国中一切军政。
监军使嵬名阿吴被任命为枢密副使,执掌军中大权。
熙丰六年,四月二十六。
一道消息,自国相府中传出。
量大夏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为求生存,西夏决定退兵三百里,连割兴、怀、永三州,臣服为臣。
一时间,消息传遍辽、周、夏三大政权,引起阵阵骇浪。
新州,金盆寨。
中军大营。
南北面官,有序肃立。
耶律洪基拾着文书,眼皮连连跳动,面色沉得吓人。
西夏内乱了!
不单是内乱,西夏还臣服了!
也就是说,本来的联夏抗周,一下子就成了大辽抗周。
二打一,成了一打一!
“陛下!”
“不能再惊而不定,犹豫不决了。”
宰相赵徽一脸的焦急,沉声道:“女真反抗,国中可谓内忧外患。”
“如今,西夏更是主动割让疆土,臣服为臣。”
“如此一来,大辽便是彻底孤立无援。就算是接着打下去,也无非是以一对一,平白损耗国力而已!”
“以老臣拙见,何不暂且隐忍,小屈大伸,遣使求和,以求来日之转机?”
耶律洪基脸色一沉。
关于求和的声音,其实一直都不小。
但真正让宰相都劝谏的求和,仅此一次!
自上而下,一一扫视过去,耶律洪基心头暗自一凉。
无一例外,南北面官,尽皆一副死了爹娘的丧气样子。
军心和士气,已经跌落到了谷底!
其实,辽国骑兵的优势还是不小。
游牧民族,于马战上的确是颇有天赋,这一点让人不得不承认。
要是真打起来,单就骑兵而言,两军大概是五五开左右,甚至可能是六四开,略微占优。
但问题就在于,辽国没有火炮。
大周打赢一场,基本上都是借着机会顺势以火炮攻城。
辽国打赢一场,除了观望以外,别无他法。
毕竟,骑兵本来就不适合攻城。
如此一来,此消彼长,两军交战越久,就越是丢城丢寨,越是显得辽军颓废不堪。
时间一长,自是不免让军中士气为之衰落。
且不难预见,往后的士气会越来越低。
西夏求和,也即意味着大周可以向燕云投入更多的兵力!
如今,燕云是六万人打九万人。
日后,可能就是六万人打十万人,十一万人,乃至于更多。
本来就有火炮的劣势,更遑论兵力还较敌军更少一些?
结局,已然注定!
“唉!”
一声长叹,耶律洪基阖着眼睛,没有说话。
其实,求和意味着什么,大伙都一清二楚。
燕云十六州!
但,耐不住士气实在太低。
无论是将领,亦或是军卒,都已经被打得没了信心。
求和之声,已然渐渐沦为主流。
“唉!”
耶律洪基连连叹息。
半响,一道艰难的声音响起。
“可!”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