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317章 考成

正统四年初,大明十九省基本上都宣布改制完成,大明从上到下,各部各衙皆条理清晰,大权掌握在内阁大学士手中。

大明天下十九省、百二十府、千八百县,正如火如荼。

十万读书人正于江上清风之中、山间水泉之侧激辩。

顾命四大臣、内阁五大学士,麒麟红袍,俯视苍山万流。

恍然间,一片欣欣向荣。

盛极必衰,荣极必败。

先是杨士奇和杨溥,福建杖死了驿丞,驿丞是杨溥的同乡,乡人求告上京,杨溥因此怨恨廖谟,主张将其判为死罪,按察佥事则是杨士奇的同乡,杨士奇认为廖谟是因公杀人,不应判死,二人由此发生相左。

最终此事上告太皇太后,由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给出解决方法,既不判死,也要责罚,这是王振首次参与朝政,当李显穆得知后,事情已经处理结束。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可却让李显穆非常警醒。

他看到了王振的进击,也看到了杨士奇等人的衰老,旧时代的残党,似乎是要退出历史潮流了。

果不其然,如果李显穆所预料,许多人都投靠到司礼监掌印王振麾下。

其直接诱因,是王振向太皇太后的一封进言——

“如今朝廷的事务全靠五位大学士,可除了守正公外,其余四位大学士,皆已年老,日后朝政该如何安排呢?”

这封上奏让许多官员看到了机会。

内阁连续十几年的收权行动,非常成功,可如今内阁大学士,除了李显穆外,其余几人皆已到了晚年。

朝廷也该考虑让一些新人进入内阁了。

而在有资格推举内阁大学士的人之中,内阁首辅李显穆和司礼监掌印太监,自然是最有把握的。

而在这种关键时期,内阁中的三杨都拉了垮。

杨荣回乡祭祀扫墓。

杨士奇因为他儿子的事,不愿意得罪任何人,基本上很少发言,对于王振的进击,只沉默着。

杨溥为人本就谨慎,他当初做了十年牢,还能全须全尾的出来,可见一斑,再加上身体一直不好,只按部就班。

短短四五年,环顾内阁,李显穆发现竟然没有可用之人,都是垂垂老矣。

王振此番进言颇有道理,他也不可能真的压住。

唯一能做的就是同样推举几个自己看好的备选上来,设立一个基本线。

最低推举条件是正三品,但廷议真正能入选的都是从二品,中枢则十九部尚书,外省则十九省巡抚。

只是还不等李显穆推进此事,和王振无形之中对抗一次,就迎来了噩耗。

正统五年刚开年后,京城的积雪还不曾化,天地之间一片肃杀,便有快马快船一路送信而来,直奔李府。

带来了一个让李显穆颇心痛的消息。

“杨老爷途径杭州,病重不起,于当夜逝去,这是杨老爷临终前写下的,要交给李公手中的遗言。”

李府之中。

一众人闻言皆是一愣,而是皆面色微变,望向他们的父亲、丈夫,谁不知道,杨荣是李显穆的左膀右臂,至交好友。

李显穆立刻将信夺过来,展开信件,其上文字不似杨荣往日飘逸,略显无力虚浮,一看就是病重时写就,甚至在某些微末初,李显穆好似还看到了些血迹和凌乱。

“守正公,见字如面。

荣此番病重,已然无回天之力,年达古稀,生死皆是小事,并不畏惧、遗憾。

只是思及如今天下局势,有些肺腑之言,欲要道于君听。

自永乐初年相遇以来,荣便知,君之才十倍于荣,心学又同荣所思颇为契合,于是三十年来,你我守望相助,以至今日。

如今朝中形势,比之宣德时,胜五倍;比之永乐时,胜十倍,内阁之重,有前朝相府之形。

然而。

然而司礼监来势汹汹,王振有狼子野心,却有弥勒之相,太皇太后虽训斥,却并未真正看透其人,孙太后则倚仗他制衡前朝,皇帝对其有敬畏之形。

前路漫漫,实在艰难啊,望守正公一力担之,内阁三十年之功,皆在君之一身了。

其余诸事,公乃天纵,荣不多言,相信公必有所依。

相识三十年,荣之幸也,愿大明康宁万岁。”

文字不多,却将一个忧心国事的形象跃然纸上。

杨荣临终前对大明抱有万分的期待,认为什么都难不住李显穆,唯一所担心的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

内阁大权独揽,从制度上、权力上,内阁都站在了统率文官集团的顶点,唯一所遗漏的就是内廷,唯一控制不住的就是司礼监,甚至内阁受到司礼监的制约。

若是司礼监当真和内阁对抗,不给内阁批红,那内阁的旨意就颁布不下去。

这是司礼监掌印弄权的基础,这是大明制度赋予他的权力。

李显穆缓缓捏紧了权力,深吸一口气缓解了一下心中糟糕的情绪,“辅圣。”

李辅圣自李显穆身后走去,肃然道:“父亲。”

“你挑两个人,代替为父去为你伯父吊唁。”

“是。”

接命后,李辅圣便转身出了正堂,其余人也纷纷离开正堂,独留下李显穆一人,走到堂下,眺望着冬日高挂的皓月。

月光照在墙角尚未融化的晶莹雪上,透着清冷的光,白的耀眼。

李显穆也少见的觉得有些冷。

杨荣竟然就这样病逝了。

杨士奇和杨溥也都七十岁了,怕是也没几年可活,若非先帝朱瞻基任命为顾命大臣,怕是二人早就选择致仕。

李显穆突然又想到了师兄王艮,同样年纪很大了,怕是也就在这几年,就撑不住了。

到那时,和他同时代的大员,几乎就要消失个干干净净,唯有他一人还在。

纵然是李显穆,也不禁感到一股孤寂。

下一瞬,他便摇摇头,将这些情绪都甩出去,他会永远站在这里,直到生命的尽头。

只要大明还需要他!

……

翌日。

杨荣逝世的消息入宫,太皇太后闻讯恸悼,皇帝也哀悼泣泪,依照重臣礼制,朝廷辍朝一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www.74txts.com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