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李如松点头,来求他的同期,基本上都是这个要求。
夏忠孝说道:
“班正,你要不要和伯父说下,把你也调去我们镇北军?你在伯父帐下听用,总有立功的机会。”
李如松想了想,最后还是摇头。
他当年主动选择克虏军,一是因为自己仰慕戚继光,二是因为喜欢研究骑兵战法,三则是因为不想要在父亲的羽翼下。
堂堂男儿,自然要靠自己的本事建功立业!
正如朱时坤那样。
想到这里,李如松的心情更是低落了。
都怪戚帅太威猛,如今草原安定,也不知道自己这些骑兵,何时能够派上用场。
夏忠孝突然说道:“只可惜结业又要耽误了。”
按理说,他们这一期应该在六月底结业的。
但是安南军在广西作战,如今镇北军又要北上,兵部也在头疼,到底要怎么办这个结业考核。
正好七月份又是新一期武监生入学的日子,兵部乾脆上奏朝廷,请求延迟这第一期武监生的结业。
皇帝自然批准,结果就是他们延期到年底结业,等內阁和兵部商议出一个合理的结业考核再说。
也不怪內阁头疼。
如果是正常的计划,武监的结业考核就是兵法考试和实训操练,然后按照成绩排名就行了。
可是第一期武监生实在是太过於特殊,正好赶上了京营新军的设立,他们已经是新军的军官了。
现在安南军都上了战场了,这样子再如此考核,实在是太过於儿戏了。
一个经歷过实战的军官,和没有实战的军官,无论是军事理论还是实践都有巨大的差別,这时候再用这种方式来考核,实在是对没上过战场的武监生不公平。
苏泽听说之后,原时空也是一样的。
某军校就是筹建不久,就赶上了几场战事,很多军校生刚下战场,都已经是一个旅一个营的指挥官了。
第一期武监生是最幸运的,正好赶上了好几次机会,怕是日后提起武监一期,都会讚嘆这一期人才薈萃。
但是在苏泽看来,只是他们的机遇好罢了。
第二期武监生就没这么幸运了。
今年升入二年级的第二期武监生,就没这么幸运了。
他们同样要去新军实习,但是去了以后只能担任副官,跟在主官后面实习。
而且新军的军职都满了,他们要等到上一批学长晋升上去,或者等朝廷下一轮筹建新军的时候,才有机会获得正职。
所以这个结业考核,其实更多的是针对后面几期的武监生。
对这第一期的武监生来说,结业考核更多是个荣誉性质的东西。
夏忠孝说道:
“班正,你不知道,这次武监新生入学竞爭可激烈了!”
李如松点头,这又要说第一期走运了。
第一期武监生,很多勛贵世將都不愿意將子弟送过来,认为这是朝廷为了控制他们袭爵袭职,卡他们的新手段。
可是现在大家发现,武监生的前途大好,这时候他们再想要將子弟送过来的时候,兵部又翻脸了。
按照兵部的说法,超过二十岁的勛贵和世兵子弟,武监已经不收了。
上武监之前,还要参加考核,如果考核不过,还要先去武监预科读书。
考核的难度自然也是越来越高,也就是说,以后要读武监,先要在武监预科读书毕业才行。
这又增加了读书的难度。
甚至听说如今武监预科都要考核了,这样下来,岂不是要先上武监小学?
这也太离谱了。
李如松並不知道,在后世这才是正常培养人才的通道,他们这第一期武监生才是离谱的,入学后毕业都不用等待分配,一出学校就是军队的主官。
夏忠孝说道:
“听说几个勛贵还要去闹,想要硬塞到武监去,被苏教务长知道了。”
“然后呢?”
“苏教务长告诉了监副,听说监副將这些勛贵唤到定国公府上骂了一顿,他们保证再也不敢了。”
“哈哈!”
李如松也觉得这帮勛贵脑子傻了,他甚至觉得定国公徐文壁是在保护他们。
如果苏教务长上本弹劾他们,这些勛贵怕是要被皇帝陛下重罚。
武监可是陛下亲任监正的,哪里是他们撒野的地方!
李如松又想到了朱时坤,怎么同样是勛贵子弟,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这么大呢!
夏忠孝又说道:
“现在家中有適龄子弟的,都赶紧往武监预科送呢,反倒是那些快要成年的子弟们,现在在大骂朝廷不公,搞年龄歧视。”
夏忠孝摸著脑袋问道:
“这是不是都是苏教务长谋划好的啊?我脑子笨,班正你怎么看?”
李如松点头说道:“必是如此!这些成年的勛贵世兵子弟,想法和见识都固定了,不少都是不堪用的紈絝子弟,他们要是进入咱们武监,反而会败坏武监的风气。”
“让年级更小的去上预科,从小培养,这才是我们武监需要人才。”
“而且力气是要从小打磨的,身体也要从小养,听说教务长早早就给预科供应牛奶,肉食也是管饱的,为此陛下可是从內帑掏了不少银元。”
夏忠孝连忙说道:
“原来如此!苏教务长也太厉害了吧!当年武监预科成立的时候就算到这些了?”
李如松也不知道苏泽是有意还是无意的,但是这位教务长大人从来都是以擅长谋局著称,他很多布局都是几年前就埋下伏笔的。
比如平民子弟入职武监预科。
当年武监预科刚成立的时候,让地方上推荐入学,第一期预科就弄进去了很多平民人家的子弟。
这其中很多人家境困苦,都是靠著预科的廩餼和免费伙食,才完成了预科的学业。
其实前两期也有贫民子弟,但主要是武举入学的,人数不多。
但是第一期武监预科中,就有了近三分之一的平民子弟。
李如松再思考苏教务长的谋划,更是觉得其中蕴含深意,这绝对是早早谋划好的。
以后武监越来越正规,就必须要从武监预科入学,但是武监预科已经留了一定名额给平民子弟。
想到这帮勛贵们,苦心谋划,在陛下身边搞禁卫营,想要提高勛贵的影响力,却被苏教务长偷了家,在军事体系中撕开了平民晋升的口子。
李如松的嘴角笑容就压不住了。
和苏教务长耍心眼子,这帮勛贵加起来都不够!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