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248章 《桃花源记》!文画【双传天下】!
翌日,晨光熹微。
文华殿内早已恢复了往日的庄严肃穆。
蟠龙金柱默然矗立,百官依序而立,只是空气中弥漫的期待与紧张感,远比昨日更甚。
经过昨日《兰亭集序》引发的天地异象与文庙钟鸣。
所有人的目光,已不仅仅是好奇与审视,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炽热,牢牢聚焦于大殿中央那道从容静立的青衫身影之上。
江行舟,凭借一卷书法,已证明其已经拥有一殿一阁大学士的根基。
今日,他将迎来殿阁大学士的第二场考核,这关乎他能否更进一步,荣膺二殿二阁的崇高衔职,真正跻身圣朝文官体系的顶尖行列。
御台之上,女帝武明月端坐龙椅,凤眸低垂,看似平静。
但她那微微绷紧的指尖,以及眸光深处一闪而过的期待与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却泄露了她内心的波澜。
大周圣朝的文运,似乎正系于殿下这位年轻臣子之身。
五位大儒肃然端坐于考官席,气度沉凝。
尤其是今日的出题人——大周翰林院院君、大儒郑守常,神色尤为专注。
他面容清癯,目光却温润如玉,周身散发着一股醇和厚重、如大地般包容的文华气息,与昨日李文远的锐利深邃截然不同,更显渊博与宽宏。
时辰一到,大儒郑守常缓缓起身,先向御座方向及四位同僚微微拱手致意,声音平和舒缓,却清晰地传遍大殿每一个角落:
“陛下,诸位同僚。”
“昨日,李祭酒以书法之道考校江翰林之根基底蕴,江翰林已以其惊世之作,证明其笔端有神,已能沟通天地文心,可喜可贺。”
“今日,便由老夫僭越,出这第二题,以观江翰林之器识与境界。”
他的目光转向殿中的江行舟,带着长者对后辈的考较与深切的探究之意:
“老夫于文道一途,与李兄颇有共鸣。
皆认为大道至简,万象归一。
真正的至理,往往蕴藏在最朴素的事物之中,需见微知著,以小窥大。”
“文道浩瀚,包罗万有。
有时,反而需要从一艺而观全貌,由一叶而见秋色。”
他略微停顿,将话题自然而然地引入今日正题:“譬如这画道——看似与诗词、歌赋、经史、文章殊途。
实则殊途同归,皆是我辈文人抒发性灵、寄托怀抱之载体。”
“自古便有书画同源之说,皆是以笔墨为筋骨,以气韵为灵魂,勾勒心中之境,抒发胸中之意。”
“一幅上乘的画作,绝不仅仅是笔墨技巧的堆砌,更是作者胸中丘壑、眼底山河、乃至毕生学养与精神境界的直观映照!”
大儒郑守常的声音渐渐拔高,带着一种阐述大道真理般的玄妙韵律,回荡在寂静的大殿中:
“画者,非仅纸上之风景,更是一方世界之缩影!”
“对于画道达到【达府】之境以上的文修而言,作画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摹形状物。
而是以自身磅礴文气为根基,以精纯笔墨为引信,可于尺素方寸之间,开辟出一方属于自我的小小洞天福地!”
“或三五丈见方,可容纳一座精巧亭台、幽静楼阁,自成格局;”
“或七八亩方圆,能容一段蜿蜒山川、一泓清冽流水,意趣盎然!”
“此正所谓胸有乾坤万象,方能化于笔端毫末!
是文道修为与造诣融会贯通的体现!”
最后,大儒郑守常目光灼灼地看向江行舟,语气郑重,朗声宣布了今日的考题:
“故而,老夫这第二题,便以画道为引,考较江翰林之心中丘壑——”
“请以笔墨,勾勒出你心中所真正向往的,是何等样的世界?”
“学生领题!”
江行舟拱手躬身,神色依旧平静如水,仿佛早已料到考题不会简单。
他略一思忖,抬头问道,问出了一个关键且实际的问题:“只是……不知郑公,将以何等标准,来判定学生此画能否通过考核?”
郑守常闻言,抚须微微一笑。
他眼中闪过一丝如同昨日李文远般的狡黠与深邃,说出了那个让满殿官员心头再次一紧、虚无缥缈却又至高无上的标准:
“标准么?自然……是让老夫观之‘满意’为止!”
“哗——!”
殿内顿时响起一片压抑不住的惊呼!
窃窃私语声如潮水般涌起!
又是“满意”!
这看似简单二字,实则是最高也最苛刻的门槛!
它考验的已非单纯的技艺,而是画作中蕴含的意境、格调,乃至与郑守常这位大儒,心灵的深度共鸣!
画作之“意”,玄之又玄,缥缈难捉。
如何能精准投合一位阅尽千帆、学养深渊的大儒那独特而挑剔的审美与心境?
这比规定具体的题材、限定的技法,要艰难上千百倍!
然而,江行舟闻听此标准,并未如众人预想的那般蹙眉为难,反而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与深思。
他眼帘低垂,眸光内敛,仿佛在识海中进行着高速的推演与抉择。
他心念电转,思绪如飞——
寻常传世画作,无论是白石老人的虾趣天然、板桥先生的竹石风骨,抑或是千里先生的青绿山水,固然皆是画道巅峰的神品。
但若单以画境论,或许可令大儒颔首称妙,赞叹技艺超群,
却未必能达到让其内心深处感到“满意”的震撼深度。
在此刻的文华殿,“满意”二字,意味着超越技艺层面的灵魂触动,意味着画作中蕴含的“道”,必须能精准叩响郑守常这位特定大儒的文心琴弦,引发强烈的共鸣。
“画道……文道……心中向往之世界……”
江行舟心中默念,识海中万千念头碰撞,眸光逐渐变得清亮透彻,如同拨云见日。
郑公所言“心中向往之世界”,绝非简单的仙境或壮丽河山,其核心在于直指本心,彰显理想,并需蕴含能与大儒文心相呼应的深刻道韵。
“单以画技之精妙,恐难撼动大儒之心。”
一个清晰的策略在他心中成型,
“唯有……以文入画,文画合一!”
“将无尽的文思、浩然的意境、乃至对天地至理的感悟,完美融于尺素丹青之中,方有可能创造出足以让郑公‘满意’的惊世之作!”
刹那间,一个流淌在华夏文脉深处、传承了千古的永恒意象,如同沉睡的巨龙被唤醒,在他心海中骤然清晰、大放光明——
《桃花源》!
那是与世无争、安宁祥和的理想净土!
是自先秦《诗经》中“乐土”向往以降,无数先贤哲人与文人墨客魂牵梦绕、深藏于灵魂深处的终极向往与精神归宿。
它超越了时空,直指人心对美好生活的普遍渴望。
心念既定,神意自生。
江行舟眸中神光湛然,如星河倒卷,深邃无比。
他周身原本内敛的文气开始不自觉的流转,与这宏大的意象产生共鸣,使得他整个人仿佛都笼罩在一层朦胧的清辉之中。
他朝郑守常及御座方向从容一揖,声音清越如玉石相击:“学生已有腹稿,请备长卷宣纸,及赭石、花青、藤黄、朱砂、墨锭数色。”
内侍们早已准备周全,闻令立刻将一应器物恭敬呈上。
宽大的紫檀木案几上,一副洁白如雪、光滑如缎、长达数丈的顶级宣纸卷轴被小心翼翼地铺开,肃穆庄严之意瞬间弥漫全场。
江行舟屏息凝神,立于案前,调整呼吸,将心神沉入那片构想中的理想国。
其周身无形文气愈发活跃,竟与案上的纸、墨、颜料产生了玄妙的共鸣,空气中响起细微却清晰的文气嗡鸣之声,如同春蚕食叶,又似梵呗低吟。
更奇异的是,大殿之内,众人仿佛感到一阵沁人心脾的清风拂过面颊,风中竟带着桃花的淡雅清香、青草的生机气息与湿润泥土的芬芳,令人心旷神怡,恍如置身春日郊野。
这并非实物,而是画意未成,其境已生的征兆!
他提笔,饱蘸淡墨,手腕悬空,臂膀稳如磐石,以一种极富韵律感和自然道蕴的笔触,在长卷最右端缓缓勾勒——
先是幽深奇崛的山口,一道清澈的溪流自山中蜿蜒而出,水声潺潺,似可耳闻;
继而两岸桃花林蓬勃展现,枝干遒劲,花朵繁密,落英缤纷,随风飘洒入溪流之中。
其笔意空灵超脱,疏密有致。
寥寥数笔之间,山石的厚重、流水的灵动、桃林的绚烂已然跃然纸上。
构成一幅引人入胜的入口图景,仿佛要将观者的心神都吸入那未知而美好的画中世界。
随即,他换过一支更细的狼毫,蘸取赭石精妙地勾勒山石的自然肌理与阴阳向背。
又以花青调入淡墨,层层渲染出溪流的清澈深度与流动之感,再以胭脂点缀花蕊,藤黄烘托花瓣,朱砂略染霞光。
霎时间,画卷入口处的桃林变得生机盎然,光华流转,花色浓淡相宜,宛若一片云蒸霞蔚的锦绣屏障。
接着,他笔锋更细,心念更专,以精妙入微的工笔技法,于山壁藤萝缠绕、苔藓遍布的细微处,
小心点染出一处“仿佛若有光”的狭窄洞口。
那一点微光,处理得极其精到,既不过分明亮刺眼,也不过于晦暗不明。
在画面上显得无比神秘而充满希望,蕴含着无限的可能与引人深入探究的强烈吸引力,堪称点睛之笔。
画至中段,他笔锋陡然一转,气势开阔,境界豁然开朗!
流畅自如的线条与明快温暖的色彩奔涌而出,描绘出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平坦开阔、阡陌纵横的土地,
整齐俨然、檐牙高啄的屋舍,肥沃丰饶、稻浪翻滚的田地,
清澈如镜、鱼翔浅底的池沼,
以及往来耕作、桑麻鸡犬相闻,
人人脸上都带着发自内心的怡然自乐神情的乡民。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桃花源记》中的传神句子,在此刻化为了鲜活生动、充满温度的画面。
整个场景弥漫着人间至美的安宁、富足、和谐与生生不息的气息,仿佛能听到孩童的嬉笑、老人的闲谈、春米织布的生活之音。
他并未停笔,继续以叙事性的笔法,描绘了桃源中乡民们,发现外来渔夫时纯朴自然的惊讶、“热情好客”的真诚、“设酒杀鸡作食”的盛情款待,
他们向来客谈及“自云先世避秦时乱”时脸上的淡然、超脱与对现世安宁的珍惜。
人物的神态捕捉得惟妙惟肖,情感真挚动人。
最后,画卷末端,笔意再转。
以渔人辞去时的不舍、归途“处处志之”的急切,以及后人“寻向所志,不复得路”的怅惘、迷蒙与无限的遐想空间收尾。
此处墨色渐淡,景物渐虚,似有云雾笼罩。
为这方偶然一现的净土留下了无尽的余韵和永恒的追思,深化了画作的文道意境。
整个作画过程,江行舟气韵沉静,呼吸与笔触同步。
他心神仿佛已完全沉浸在那片由他亲手创造和守护的精神净土之中。
人与画合,意与境融,达到了极致的忘我状态。
画成,笔歇!
整幅《桃花源图》长卷顿时流光溢彩,光华内蕴。
画中景物竟似在微微流动呼吸,浓郁的文气与祥和安乐之意几乎要破纸而出,弥漫整个文华殿。
画纸之上,隐隐有桃花虚影摇曳,溪流之声潺潺,更有祥瑞之气如轻烟般袅袅升起!
然而,这惊世画作还未最终完成。
江行舟移步至画卷左端预留的大片空白处,重新取过一支大小适宜的狼毫笔,饱蘸浓黑亮润的墨汁,深吸一口气,开始题写那篇与画境完美契合的,华夏千古不朽诗文。
笔走龙蛇,力透纸背,字字珠玑,每一笔都蕴含着他对理想世界的理解与向往。
文气与画意在此刻水乳交融,相互激发,彼此升华,使得整幅作品的内涵与才气达到了一个新的巅峰。
画题赫然乃是四个古意盎然、气韵生动的大字——
“《桃花源记》!”
正文随之如清泉般流淌而出: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最后一字“者”的笔锋稳稳收住。
江行舟轻轻将笔搁于一旁的青玉山形笔搁之上,发出一声清脆悦耳的微响,为这场文道、画道的巅峰,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整个大殿,陷入了一片死寂般的沉静,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仿佛被施了定身术,目光痴迷地锁定在那幅长卷之上。
心神彻底沉浸于画境与文意共同构筑的宏大、祥瑞、安宁而又带着一丝永恒怅惘与思辨的精神世界里,久久无法回神,甚至不忍呼吸,生怕惊扰了那片画中的净土。
那画卷之上,光芒逐渐内敛,复归于朴素的纸墨,但任谁都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磅礴力量与盎然生机。
一件不仅具有至高画道价值,更蕴含至强“守护”、“净化”与“理想”之意的文道至宝,已然诞生!
其品阶,绝不在昨日《兰亭集序》之下!
就在江行舟手中那支狼毫笔轻轻搁置于青玉笔搁之上,发出清脆微响。
最后一缕精纯文气彻底融入画卷的刹那——
异变陡生!
“轰隆隆——!”
文华殿外,原本澄澈如洗、碧空万里的天空,竟在瞬息之间骤然黯淡!
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巨手泼洒下漫天墨汁,滚滚乌云如万马奔腾。
从四面八方翻腾汇聚,顷刻间吞噬了烈日光辉,使得白昼沦入昏暝!
那沉闷的雷声并非来自九霄云外,反而像是从大地脉络深处、从虚空裂隙之中轰鸣传来。
如同太古神人擂动战鼓,声波实质般撞击着殿宇的梁柱与窗棂,震得琉璃瓦簌簌作响,地面微颤!
一道刺目欲裂、粗如殿柱的银色电蟒,携带着天地间至阳至刚、审判万物的无上威严,毫无征兆地撕裂了阴沉如铁幕的天穹!
其目标诡异地避开了殿中芸芸众生,竟似被画卷中那股刚刚成型的、宏大意境所散发的无形引力牢牢牵引,不偏不倚,直劈文华殿那巍峨的金顶!
“天雷.”
有侍卫本能地惊呼,但声音瞬间被雷音吞没。
然而,预想中殿毁梁摧、碎瓦横飞的景象并未出现。
那道蕴含毁灭性能量的天雷,在触及殿顶璀璨琉璃瓦的瞬间,竟如同穿透水幕幻影般毫无阻碍地透顶而入。
其狂暴无匹的势头精准无比地、狠狠劈在了那幅刚刚完成,墨迹未干的《桃花源记》长卷之上!
“轰——!”
雷光轰然炸裂,极致的光明吞噬了一切,将大殿内每一张惊骇欲绝的面容、每一寸空间都映照得一片惨白,纤毫毕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