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376章 列阵
且不说曾副帅一声令下,整个江陵城就开始为招討军的出征忙碌去了。
就说曾元裕自己在反覆思量了一番后,又修书一封,派快马送往北边的襄阳王鐸大营。
在信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將要按照原定计划,从江陵出兵,对已攻入復州和江陵府境內的草军主力,发起一场决定性战役的决心。
他特意在信中给王鐸介绍江汉平原的战场环境。
这一片位於长江与汉江之间的广袤土地,地势开阔平坦,间有长湖、东荆河等汉江支流纵横交错,如同棋盘。
所以这样的地形,既適合骑兵进行大范围的机动穿插,又適合步兵依託星罗棋布的河渠,构筑坚固的防御阵地。
更重要的是,这一片自古以来便被开发得非常充分,沃野千里,却根本没有什么高大的林木植被。
这也就意味著,双方都难以隱蔽自己的主力部队,双方都是赤条条地曝光於野,毫无伏兵出击的可能性。
所以战爭,將以一种近乎透明的方式,在双方统帅的视野下展开。
在这样的战场上,谁能掌握外围的哨探,谁能更有效地遮蔽己方意图、洞察对方动向,谁就將占据绝对的主动。
而要做到这一切,都极度依赖於骑兵,他们就是统帅的眼睛和长鞭。
骑兵不仅可以在外线游弋,扑杀对面的哨骑,驱散战场迷雾,还可以在关键时刻,从侧翼发起致命的衝击,一锤定音。
甚至在追击敌军的时候,骑军也可以最大程度地扩大战果。
而现在,曾元裕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缺乏足够数量的骑兵。
这一次曾元裕决定带领出征的序列,是他麾下最精锐的六千人,其中两千本管凤翔兵,一千荆南兵,以及他亲手打造的三千朗团军。
但这些部队,无一例外都是以重装步兵为主。
他们装备精良,配备了大量的强弩、步槊和大盾,作战方式也是以结阵拒敌、稳步推进为主。
这样的军团依託江汉平原的河渠地形进行防御,肯定没有问题,但缺点就是进攻不足,机动性更是短板。
於是,曾元裕便在信中恳请王鐸,无论如何,也要从行营中拨来一支千人规模的骑军参战。
只要有了这支骑兵的参战,他就有十足的把握,在即將到来的决战中大获全胜。
本来,曾元裕是打算耐心等待北面的骑军抵达后,再行出征的。
可前线斥候传回的最新情报却彻底打乱了他的部署。
那就是南下的草军主力,竟然並没有按常理出牌去攻打他坚壁清野的沔阳,而是完全不管后路,直接绕过沔阳,向著江陵的方向长驱直入了!
这一变故,完全出乎了曾元裕的意料。
作为一名南征北战的宿將,曾元裕用兵向来以稳重著称。
別看他在大帐內表现得激昂慷慨,仿佛要与敌人一决生死,但实际上,他对这一次的决战,早就有了周密而毒辣的谋划和布局。
他的第一步棋,便是在汉水南岸的重镇沔阳实行严酷到极点的坚壁清野。
曾元裕下令將方圆五十里內所有的秋粮、各处河仓的库存,甚至连百姓家中的余粮,都尽数收缴,转移至沔阳城內。
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百姓哭瞎了眼睛,家破人亡,他根本不管。
最后的结果就是,汉水以南,五十里內,片茅不剩,真正做到了让草军连一粒米都找不到。
曾元裕是老辣的宿將,他早就看清了草军最大的弱点在哪里,那就是这些人流动作战,极度依赖就地补给。
只要各地的藩镇官军能狠下心来不做人,率先实行坚壁清野,那草军看似汹汹的庞大军势,就会因为缺乏粮草而丧失持续战斗力。
粮食就是军队的命!而哪里有粮食呢?就只有他们面前的沔阳城。
所以在曾元裕的原定计划中,草军为了获得粮食,必然会去啃沔阳这块硬骨头。
而他早早就將自己麾下最悍勇的牙將董从实,率领一千余名最精锐的凤翔兵,驻扎进了沔阳城。
沔阳城池本就坚固,又囤积了大量清野得来的粮草,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所以,曾元裕只等著草军在沔阳城下碰个头破血流,士气衰颓,粮草耗尽。
然后,他再亲率主力,从江陵出发,以逸待劳,寻求与疲惫不堪的草军决战。
到那时候,草军要么只能灰溜溜地撤回鄂州,要么就只能硬著头皮,和他在江汉平原上,被迫与他们决战。
可现在,这些草军竟然连沔阳都不打了,就这么火急火燎地往江陵冲!
这一下,曾元裕自然就没有时间去等候襄阳那边的骑兵了。
他必须即刻带领所部出征!
因为曾元裕只在沔阳一带执行了坚壁清野,而在更西南的江汉平原核心区域,他並不敢这样做。
那里是荆南的精华所在,良田万顷,人口稠密,若是在那里也搞坚壁清野,那不用等草军来打,整个荆南道的经济和民生,就算是彻底废了。
所以,为了防止草军在江汉平原上抢收尚未完全收割的秋粮,就地补充实力,他必须立刻出兵,在江汉平原上,严阵以待,將草军死死地挡住!
当然,如今的变化对於曾元裕来说,从纯粹的战术角度来看,实际上是个好消息。
他不晓得那个草军的票帅柴存,脑子里到底是怎么想的,竟然会愚蠢到犯下如此低级的兵家大忌,放过后方的坚城不打,选择孤军深入敌境。
这不仅仅是会危害后方补给线的问题,更是在战术上,形成了一种被沔阳和江陵前后夹击的致命態势!
但曾元裕可不管他,既然敌军愚蠢到犯下这样的致命错误,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抓住这个机会,衝上去,对著敌人的咽喉,一口咬下去!
就这样,乾符三年九月二十五日,曾元裕留下两千荆南藩军固守江陵城。
万一他在江汉平原上的决战不利,也能有一支兵力作为后备,不使自己进退维谷,此外,如果北方襄阳真来了骑兵援军,就让他们直接去支援前线大营。
然后,曾元裕亲率六千马步军主力,浩浩荡荡,誓师出征。
麾下有凤翔牙將孙惟最、周承晦,荆南牙將陈儒,以及新编朗团军的陈恪、
廖忠海,刘勍、雷满、区景思、周岳等诸將。
此外,还有一支数百人的杂兵部队,那便是从武昌突围而出,一路逃难至此的残兵和土团,此军目前的军將叫杜洪。
当日天光大好,大军於江陵城北的长江岸边,祭祀江神,杀牛宰马,酒洒江中。
由曾元裕亲执牛耳,对天盟誓,声震四野。
当日,江陵城內的士人百姓,俱都出城观望。
只见官道之上,诸军兵甲在秋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步槊如林,大盾如墙。
大军漫漫,无边无际,无数面绘著猛虎雄狮的战旗,迎风招展,一路向北!
观者无不心潮澎湃,振臂高呼。
“壮哉!我大唐天兵!”
这边曾元裕尽起大军出江陵北上,而刚刚抵达江汉平原一带的草军也很快获得了消息。
彼时,柴存所部的大军正驻扎在江汉一带休整。
他们一抵达这片沃野,看见那成片成片的、尚未完全收割的水稻田时,哪里还管得了什么军纪和队列?
各部直接就“嗡”的一声,如同一群蝗虫,乌泱泱地衝进了稻田里,开始疯狂地收割。
没有镰刀,就用手拔,用刀砍,收穫得满车满斗。
就这样,柴存麾下那上下万余的大军一连在田地里吃了两天饱饭,士气和体能,得到了极大的恢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