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97章 比项羽稍微差一点
“官军之中,何时又多了这么一号奢遮猛将!竟能来去自如,如入无人之境!”
“被这厮这般一搅合,城内守军必然士气大振,一心死守,这杭州城还怎么攻打!”
厉天闰带伤回营后,向方天定、方百交差,方家姑侄听完汇报,便各自唉声叹息,很是不忿,深觉现状严峻。
方天定年轻暴躁,原本还想严格执行军法、惩治拦截不利的将士。但厉天闰都被韩世忠射了一箭,好歹算是力战负伤,才让方天定这口恶气不好意思撒出来。
姑侄俩郁闷无比地一合计,觉得眼下只有尽快通知父王,回军加速强攻,不惜代价破城。
……
与此同时,杭州城内。
杭州知州赵霆早就已经逃跑多日了。城内最近一直人心惶惶,只是之前方腊缺乏重型攻城武器,始终没有堆人命决死攻坚,才撑持至今。
今日一早,韩世忠以箭书射援军书信进城后,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在小范围内让守军士气为之一振。有军官搜到书信,立刻送到如今还在城内的几位两浙路主官手中。
两浙路制置使陈建、廉访使赵约闻讯赶来,一起拆看了赵子称的书信。
这两人,原本历史上也算是与城共存亡了,方腊打破城池后,以酷刑迫降不从,就被方腊肢解。
“方腊此前所过州府,皆以仁义示人,蛊惑招降纳叛,久后必然军粮不济。因此一旦破杭州,必如秦王政降齐而毁诺饿死齐王建,焚掠杭州以养军。
城中诸文武切不可心存侥幸而自误,只需坚守二十日,最多一月,朝廷援军必到……”
两人先看了赵子称的大局分析,觉得很有道理。但与此同时,两人也拿不出什么具体落实的助守方略,这种大道理,讲给懂历史的读书人听是有用的。但当兵的和民夫,未必能懂这个历史教训逻辑。
就算临战宣传,士兵们也会觉得这是官老爷在忽悠他们,说不定还会因此觉得官老爷心虚了,产生逆反效果。
好在赵子称的书信内容,也不只有这些大道理。两人继续往下看,又发现了几条赵子称提供的小妙招。
“……若届时实在遭遇方腊狗急跳墙,强攻不辍,难以坚守,诸公也可利用杭州曾为吴越国都、分内外城之特点,提前布局坚守内城,以继续拖延时间。
方腊如若果真不惜伤亡猛攻,则必然是由于军粮不济。诸公在外城难以支撑时,可逐步撤军民入内城,但撤回之时,必须要求进内城军民捐出财物,以赴国难、行计策。
方腊破外城后,只要得到金帛缎匹、钱粮财货,则必然军心瓦解,忙于劫掠,再无斗志,只求小富即安。届时其再想强攻内城,已得财物之叛军将士,必明哲保身,不愿再效死力。
如此,则必能多拖时日,拖到朝廷援军抵达。而且纵然朝廷援军未至,只要方腊兵无战心,只想保住已到手的财物,则只需一两万精锐,便可破敌十万之众——此昔汉末白马之战,荀攸所以助曹操破袁绍、斩文丑之策也。”
陈建、赵约都是传统文官,并不懂阴谋诡计和兵法,看了赵子称信中手把手教导的拖延时间、瓦解敌人军心斗志的方法后,顿时只觉豁然开朗。
仗还能这么打?
原来真到了外城必然守不住的时候,还能这样通过有序地规划外城如何丢、内城如何撤的过程,来牵着敌人的鼻子走?
两人也都是看过三国志的平话戏剧的,当然知道“斩文丑”的戏文是怎么说的。
当年文丑号称袁营猛将,不就是追击曹操的时候,被曹操丢下的财货乱了军阵,袁绍兵都忙着抢东西了,被曹操一个回马枪,伏兵齐出杀得大败,文丑也死于乱军之中。
只不过今天赵子称提供的这个变种方案,变化得有点大,光看表面已经不太看得出原型的痕迹了。
陈建很快想到,曹操当年用的都是自己的军资,而且曹操是独断专行、杀伐果断之人,想怎么搞就怎么搞,但今时今日,杭州城里他们几人又能有多大权柄?
杭州的府库内确实还有一些属于朝廷的财物,但主要是粮食和铜钱,金帛绸缎之类的则多是民间所有。
两浙一带,自古就是藏富于民,而且五代以来,天下各地都战乱不断,唯有两浙路当年没有经历统一战争的兵乱祸害,所以民间财富积蓄极久——
五代十国时,中原地区至少经历了五次改朝换代的反复血洗屠戮。
便是南方的十国,江淮地区经历过杨吴和南唐的政权更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