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123章 新丰
灞桥。
魏军弃寨而走。
魏延将本部四千余战卒分为两部,一部继续追杀至灞陵城下,消灭魏军有生力量,扩大战果。
另一部两千人往新丰杀去。
新丰在灞陵城东四十里,那叫作郝昭的魏将与四千步卒,离开灞桥不过半个多时辰,此刻至多也就行了十余里。
虽有魏军骑兵护卫,但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杨条与刘聪此刻也应引两千余骑,从新丰城东北方向渡河赶过来了。
丞相与费祎等人还在灞水西畔组织后勤运输事宜,魏延没有去请丞相将令,直接率领五十亲军勒马往新丰追去。
过不多时,虎骑监麋威与杨条之子杨素、刘豹次子刘泽也引另外一千五百虎骑、羌骑、匈骑通过灞桥直直向东。
十二里外。
郝昭领四千余人沿着漕渠旁的官道徐徐东向。
队伍长逾一里,四列并行。
这足以表明,这是一支处于行军状态的军队。
夜色之下,蜀军纵有伏骑,又如何能看出他们是否穿着甲?
虽然还是会因队伍太长而导致指挥失灵,但他四千人贴着漕渠而走,那么蜀军伏骑纵来,也只能从前方或者东南方来袭一途。
再加上将士已有心理准备,中伏大乱的可能性已降到最低。
郝昭走在队伍最前头,没发现前方有什么动静。
又往东南方向望去。
只见七八里外,月色下的骊山露出漆黑的轮廓,颇似一头伏地沉睡的巨兽。
文钦三千骑便在彼处行军了。
这个距离恰到好处,刚好能勉强看见郝昭四千步军举的火把,又能避免被汉军伏骑察觉。
郝昭牵马而行,每走上百余步,便以听瓮扣地,伏地而听。
这绝活有个专业名词,叫作“罂听”,关键在于听瓮瓮口蒙了一层薄薄的皮革,骑兵大规模奔驰时,会产生特定的频率,听瓮便会随之发出特定的声音。
这是郝昭在凉州练出来的。
侦测范围大约三四里。
不算远,但在夜里,却是比眼睛要可靠得多。
视力再好的人,在夜间一里以外便已是人马不分,二里以外不论人马都已与夜色融为一体了,就算有月光都无济于事。
大军行进半里,郝昭再次伏地罂听,这一次,却是终于听到瓮中传来那阵特定的嗡鸣之声。
直起身来努力朝前方望去,却仍是什么也望不见。
“全军戒备!”
“准备迎敌!”
郝昭下了第一条军令。
大军不再行进,进入戒严状态。
郝昭再次伏地罂听,只觉瓮中声音越发清晰。
片刻后直起身来,翻身上马。
不过几十个呼吸的工夫,耳边已传来真切的马蹄踏地之声。
又十几个工夫后,马背上的他终于望见前方有黑影攒动。
“熄灭火把!”
“擂鼓聚阵!”郝昭连连下令。
熄灭火把,一是解放双手,二是由亮到暗眼睛需要一段时间适应,三是给文钦发出信号。
战鼓声隆隆而起,火把被熄灭的一瞬间,不少人直接丧失视野,只能精神紧张地往队伍中间,鼓声响起的方向聚去。
杨条一马当先,闻得魏军队中鼓声响起后,只望见魏军前军向后,后军向前,全部往中间聚去。
未及他率军杀至魏军跟前,魏军前部便已组织出了较为密集的军阵,且开始有箭矢向他们抛射而来。
不得不说,魏军紧贴漕渠而走,又背靠漕渠列阵,使得他们列阵之时更加从容,受击面也只有两面。
一时之间,杨条与身后两千余骑竟找不到合适的切入点。
只得一边纵马自魏军阵侧越过,一边朝右手侧的魏军放箭。
而在汉军骑弓朝魏军阵中抛射试探的同时,魏军步弓也向汉骑抛来更加密集的箭雨。
仅仅一个回合,便对汉军伏骑造成了四十余骑的杀伤。
若非魏军后阵紧张无措,列阵不及,弓弩不多,被杨条为首的精锐羌骑以几乎贴脸的方式射杀百余,那么这第一个回合,怕是汉军的损失还要更大。
察觉到魏军后阵是薄弱之处,杨条连连下令,命手下三百精锐羌骑绕着魏军后阵进行游射。
其余不善骑射之人则各自为战,驻马而射,一箭又一箭。
见魏军压上前来,便拔马跑路。
倒不是夜里不好结阵,而是羌人根本不识什么骑射之阵。
没练过,让他们结阵环射实在是有些为难他们了。
这支骑兵的表现很快尽收于郝昭眼底,明白这支骑兵绝非虎豹骑那样的精锐,只是两千多头四蹄巨兽声势浩大,看起来唬人罢了。
他手中四千人有角弓一千多张,阵势一但摆开,背水列阵,这些骑兵绝然不是对手。
等文钦三千骑绕后赶至,便要将这群胡骑尽诛于此。
倒不是郝昭多厉害,而是在重甲突骑没有出现之前,以步制骑实在不是什么太艰难之事,一汉当五胡不是说着玩的。
就算羌骑手中弓矢比一汉当五胡的时代先进不少,但骑射技术战法却没有突破性的进展,一汉就算当不了五胡,当个三胡不成问题。
再则,杨条虽引两千余骑出现,于早有准备的魏军而言不算突然,真说不好到底是谁在伏击谁。
在被射杀两百余人,溃逃一百余人后,魏军成功在鼓声的指挥下结好了阵势。
既背水列阵,又被队列松散的蜀军骑兵团团围住,几乎无路可走,所以除却一战,这三千余魏军倒也没了别的选择。
尤其是所有人都明白,文钦为首的援军马上就要到了。
但郝昭却未下令进击,只是依旧背水维持阵形,步弓持而不引。
汉骑在两箭距离之外驻马而立,与魏军步卒对峙起来。
“有些不对劲。”杨条敏锐察觉到了些什么。
刘豹之子刘聪扭头问:“羌王,怎么了?”
事实上,杨条与刘豹早些年就打过交道,阳平距离安定不算远,关中又是人烟稀少,双方常常互市,交换种马及盐铁等物。
杨条道:“你没发现魏寇早早披甲,且没有辎重队随行吗?”
“这怎么了?”刘聪不解。
杨条道:“他们此番目的,无疑是回援新丰,讲究一个兵贵神速。
“没有辎重队随行可以理解,说明灞桥方面魏寇已经腾不出更多的人手给他们了。
“但披甲而行是为什么?又缘何面对俺们奇袭反应如此之快?”
刘聪一滞,随即瞳孔大张:“说明他们早就料到我们会来?”
杨条颔首:
“没错。
“但既然料到俺们会来,就不可能没有别的准备。”
说着,杨条朝四周望去,可因为黑暗,什么也望不见。
“那里似乎有火光!”刘聪手往西一指,那是灞陵方向。
“是魏寇?”杨条似是自语,却是望不见,显然,人老了,视力不如年轻人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