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真要追溯起来,侍卫亲军最先由后梁朱温所建,大多是由宣武节度的藩镇兵马构成。直到后晋时出现了侍卫司这个机构,负责统领侍卫亲军马、步军。

后周太祖郭威称帝后,将侍卫马军的军号由护圣改为龙捷,又将侍卫步军的军号由奉国改为虎捷。

这个时期的侍卫司其实并没有名义上的主将。

侍卫亲军中的一应事情都由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二人共同负责。

而关于殿前军的最早可靠记载出现在后晋时期。

只不过那时候殿前军实力弱小,规模只相当于侍卫司麾下的番号军。

之后经过不断的壮大,等待后周广顺三年,太祖郭威设立了殿前都指挥使一职,交由外甥李重进担任。

这时的殿前军才算是有了一定规模,可以跟侍卫亲军抗衡一二。

李重进初任殿前都指挥使时,只是兼领泗州防御使,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则都是节度使的荣衔。

等到郭威临终时,才将李重进升为武信军节度使。

同时也标志着李重进与时任侍卫马军都指挥的樊爱能、侍卫步军都指挥使何徽等二人鼎足而立,互相制约。

北宋建立之后设立的三衙制,即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马军司和侍卫亲军步军司。

其实就是按照郭威的这个思路来的。

再之后,周世宗柴荣继位,把李重进提拔为侍卫亲军马步军都虞侯。

随即张永德接任殿前都指挥使。

这种格局一直延续到现在。

也就是说,现如今殿前军的地位,只等同于侍卫亲军马、步军。

历史上整顿完禁军,虽然设立了殿前司,但总体兵力要比侍卫司少一小半。

而且更重要的是,殿前都指挥使只是负责管理殿前司的军务,这个职位并非是殿前司名义上的主将。

说白了,也就相当于柴荣没有提拔李重进主管侍卫司之前,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共同代管侍卫司事务的状态。

等到柴荣设立殿前都点检的职位后,张永德才算是名副其实的殿前司主将。

后世有人说张永德的殿前都点检,要比李重进的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地位要高。

这就有些想当然了。

只是因为殿前司管着皇帝的护卫工作,关系上跟皇帝更亲近。

再加之柴荣更信任张永德一些,才让人产生这种错觉。

实则殿前司和侍卫司,谁也管不着谁,互相之间多有制衡。

“玛德,我这是给自己挖了个坑?”

李奕突然暗骂了一句。

他原本特意把整顿后的殿前司和侍卫司的人马数量设置成相差不大。

一个五万多,一个六万左右。

其实是为了迎合皇帝的心思……既然柴荣想玩制衡,那索性彻底一点,从一开始就把两边的兵力平衡下来。

但李奕没想到,柴荣竟要直接照搬侍卫司的模式来改建殿前司。

弄出来一个殿前亲军马、步军的编制。

这么一来,张永德虽没有殿前都点检之名,但他这个殿前都指挥使,地位自然已经水涨船高,成了名正言顺的殿前司统兵官。

自己阴差阳错的提前两年把张永德给抬到了这个高度?

对此,李奕倒不是嫉妒张永德白得了这么大个便宜。

反正张永德早晚要升上去的。

如今张永德地位飙升,柴荣肯定很快就要将李重进这个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提拔成正的了。

只不过李奕却隐隐有些不甘心。

因为他本来还在惦记着殿前都虞侯的职位。

若是这次整顿禁军出了成果,再加上高平和忻口两场大战的功劳。

皇帝未必不会像历史上提拔赵大一样,把他李奕给提到这个位置上来。

可现在随着殿前亲军马、步军这个编制的设立。

殿前都虞侯已经变成跟侍卫亲军都虞侯同等级别的显赫职位。

以李奕如今的资历和威望,明显是还没有足够的资格去想这个位置。

“算了,自己挖坑自己埋。殿前都虞侯当不成,殿前亲军马、步军总能去想想吧?”

这么一想,李奕又觉得能混上个殿前马、步军的职位干干也不错。

路要一步步走,饭要一口口吃,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

“不过李继勋这货怕是要尴尬了,现在占着殿前都虞侯的茅坑不拉屎,皇帝应该很快就要把他调任。”

李奕不免又想到了历史上赵匡胤的那位“结义好大哥”李继勋。

这次出征回来后,李继勋被任命为殿前都虞侯。

然而出了今天这么一档子事,李继勋同样也没资格干这个位置。

历史上他是被调任到侍卫司,给赵大让了位置。

如今虽然不用给谁让位,但他被调任的命运想来也跑不掉。

……

果不其然。

跟李奕预料的一样。

几天后。

皇帝诏令许州节度使、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同平章事李重进,移镇宋州节度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

李重进之母,福庆长公主郭氏,追封为燕国大长公主。

又以武信军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张永德为滑州节度使,加检校太傅,典军如故。

张永德之妻寿安公主,晋封为晋国长公主。

同时,皇帝调任殿前都虞侯、利州刺史李继勋,为侍卫亲军步军都虞侯、永州防御使。

除此之外,还移镇了一大批节度使,给他们都挪了地方,并且封了一堆侍中、太傅和太尉等虚衔。

这些都是为了防备节度使们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出问题。

也算是五代时期的常规操作。

至于给他们封的加衔就算是安抚的手段之一,其余的赏赐也少不了。

不过李奕没心思去关注这些。

他如今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整顿禁军上。

有了皇帝严惩六军诸卫两位大将的震慑。

殿前军和侍卫司的中高级将领们,没人再敢给李奕找什么麻烦。

反正皇帝已经承诺对以前的贪墨行为既往不咎。

裁汰老弱也裁不到他们头上。

何必自己跳出来找晦气呢?

与此同时。

地方的藩镇和州县,收到了皇帝的诏令,开始分批将各地军队中的精锐,以及招募的青壮年男子,送往东京以补充禁军。

如此一来。

李奕不仅要负责禁军原有人马的裁汰、点选,还要同时接收这些地方送来的人员,安排他们的诸多事宜。

整顿禁军的将校队人手顿时捉襟见肘。

李奕只能向枢密院请示,又调来一百多人协助。

随即将校队的人员增加至两三百人。

这下才算是勉强能应付过来。

在此期间,张永德和李重进都没有过多插手李奕的工作。

然而李奕还是每隔几天就向两人汇报一下进展情况。

毕竟他二人是名义上的主要负责人,他们可以选择放权不管,但李奕却不能真就不把二人当回事。

该有的面子和尊重还是要给的。

不过相比于张永德和李重进,皇帝柴荣倒显得很重视这事。

基本隔三差五就会到军营视察一下整顿禁军的进度。

好在李奕的工作干的很不错,让皇帝觉得很满意,话里话外都表达了高度的认可。

许诺等事成之后,封赏绝对少不了。

有了封赏的激励。

李奕浑身充满干劲,从早忙到晚,带着人手来回奔波。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的流逝。

转眼间秋去冬来。

东京城迎来了新年前的第一场雪……

(本章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www.74txts.com
都市言情小说相关阅读More+

修仙,我能穿越异世界

蒙面怪客

龙族:路明非不想当夜之城传奇

肉三鲜云吞

人在诸天,寄生成道

是不过三

从漫画编辑开始

献歌

沙盘上的大宋

三十二变

三国:王业不偏安

狗脚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