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第606章 熹平三年
熹平三年春,洛阳爆发了瘟疫。
这自然在大汉中枢,引起了轩然大波,其声响比日食、天星异位所引发的,还要巨大0
毕竟君臣之间自有默契,知道所谓的“天人感应”,更多是一种政治上的默认规则。
臣子可以因此对皇帝发出言辞激烈的劝諫,目標暂且公私不论。
而皇帝也可以因此来处理一些自己看不顺眼的臣子,指责是后者没有尽到辅佐的职责,使得“上天示警”。
总体来说,危害性不大。
君臣拉扯而已,这是贵人们十分熟悉的事情。
但瘟疫实在不同!
病痛和死亡一样,可不会因为人与人存在身份上的差距,而对生灵採取相应的举措。
它是自然循环的结果,是上帝至公至仁的体现。
没有谁能够在瘟疫面前,获得优待。
这使得洛阳的公卿们,难得放下不同的政见,停止无谓的爭论,齐心合力,推动朝廷防瘟止疫。
皇帝自然捨不得自己的性命,因此也咬牙跺脚,让府库拿出一笔钱財,用於应对。
等到夏天,烈日高悬,气温升高,让贵人们担惊受怕了整整一季,也带走了洛阳许多人性命的瘟疫,终於退却。
朝堂上的君臣大鬆了一口气,隨即为在这样的过程中,做出贡献努力的医者、道士,进行起了赏赐是的,道门也参与进了这场防治之中!
在当今天子刘宏登基后,他考虑到自己身体內的血脉,考虑到早死的诸多前任,很早便召集了一群擅长医治保养的人,围绕在自己身边,以求长寿一些。
不说別的,起码要活到四十岁吧!
而他少年时与张角的相遇,也让他对道士的態度,相较於今汉先前的君主,有了些微妙的转变。
不至於做出个违背祖宗的决定,转去崇尚道门,但刘宏却是愿意给予几个道士信任,让其接近自己的。
正好,道门之內,也的確存在著一种不同於孙恩、张角这种武斗派的思想。
比起直接率领民眾,用暴力的手段,推翻王朝的统治,这一派的道士,更倾向於对王朝做出影响、进行引导,让国家的治理减少一些弯路,让接受治理的民眾也减轻了一些负担。
他们並非违背了先贤的教导,也认同行程走到尽头,仍旧需要使用武力来开拓未来,撕开黑幕。
可在此之前,在王朝的统治迎来新的循环之前,他们也应当採取一些措施,像臣子劝諫君主那样,避免位居庙堂之高的君臣,对小民做出过於恶劣的折腾。
在吸取了太平道前辈们的教训后,在从西海、新夏等与太平道牵扯更深的地方,採取了那里经验后,就有一些道士忍不住想:
王朝倾覆,总是一家取代另一家。
从夏到周,经歷了数千年之久,而从秦到今汉,却只过去了四百年。
由此观之,“一家王廷”的制度,並不会隨著刘氏天命的失去,而迎来消亡。
即便太平道的反抗取得了成功,建立了心中的“太平天国”,可能够保证,后来者仍会行走在前人的路上吗?
共和的想法著实美妙,但燕国的例子就在眼前,孙恩长者自己也承认,人世发展到眼下,还不足以让这种美好的制度,得到长久稳固的推行。
是以,他们必须承认现实,面对现实。
他们要將精力从对未来的追求中抽出一些,用於眼前的一时,以求改善一下在循环过程中,上下的风气。
就像隋国、宋国那样:
这两个诸夏分支的国家统治,是有道士参与的。
虽然隋国已经衰落到了极致,君主也没有足够的能力,只不断的用酒色来麻痹自己,逃避自己將要成为亡国之君的痛苦。
但正值鼎盛的宋国,仍未与太平道分道扬鑣。
高德道长的一些建议,是可以传入宋帝之耳,从而影响到之后国家政策的。
等到了泰西,那更是不用多提。
太平道都被尊奉为国教了,罗马奥古斯都的继位,都需要寻求道门的力量。
那么,为什么中原不行呢?
光武与黄巾军爭天下的旧怨,已经过去了快两百年。
后代的汉家天子,也已经违背了太多祖宗的教诲。
为什么不能在太平道方面,松一鬆口呢?
这是当年桓帝为子嗣苦恼时,会有道士来到他身边的原因。
至於如今,与太平道颇有缘分的刘宏,更是把自己的儿子,交给了一位道长抚养。
“刘辩这个孩子,竟然没有被瘟疫夺去性命吗?”
皇宫之中,皇帝留下了自己较为信任的史道长,並向他询问皇子近况。
刘辩,是皇帝宠幸宫女何氏后,生下的孩子。
因为此前皇帝生育的孩子,都在出生后不久夭折,皇帝於是认为刘辩也无法长久存活。
但到底是血脉延续,家里有真的有皇位需要继承,皇帝便效仿当年殤帝的例子,將小皇子交给史道人抚养。
若能养活,那皇帝便能对史道人所代表的道士,投以更多的重视。
若不能——
那就以后再说吧!
虽说生生死死了好几个孩子,但皇帝对此,还真没有太多的悲伤。
此前洛阳瘟疫横行,皇帝还以为刘辩小小婴儿,肯定难逃一劫。
谁知道他竟然这么命硬。
难道这孩子可以平安活到成年?
“皇子的身体很是健壮。”
对於皇帝的惊讶,史道人只是从容回道。
皇帝隨即命人从宫外,將小皇子抱来。
做儿子的才一岁,並不能认出自己的父亲。
而做父亲的也对自己这只有数面之缘,隨后放生给別人的孩子,颇为陌生。
但后者还是伸出手,將幼儿带到怀里,掂了掂刘辩的份量,看了看他那不是很茂密的胎髮,还揉捏他小小的手脚。
孩子被嚇得哭出了声,想要寻求史道人的帮助。
但对方没有回应,皇帝还抓著刘辩的小手,张开又收拢。
他只照著自己的心意,逗弄著这个孩子,全然不管孩子是否难受。
“好!”
“你做的很好!”
在確认刘辩的生命,的確要远超於他那些夭折的兄长后,皇帝满意的点了点头,让宦官带走了孩子。
没必要再还给史道人了,身体长稳了的皇子,自然要回到自己的父母身边。
免得因生下皇子被册封为贵人,却没抚养过孩子的何氏,一直在皇帝耳边念叨。
史道人有些不舍,却也无可奈何。
父亲要带走儿子,皇帝要带走皇子,於情於理,他都无法插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