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日本 韩国不是炸了?
如遇到章节错误,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稍后尝试刷新。
“这么说吧,在这两个领域,英飞凌就相当於cpu界的『英特尔”,占据了全球70%的市场,和40%的独家专利,只不过因为市场规模小,估值不高罢了。”
“如果能有合適的方法插手『英飞凌”,不但可以稳固我们自身在碳化硅领域的绝对优势,形成铜墙铁壁,还能在复杂电力模块中...成为绕不过的高山。”
“无论duv,还是euv,无论光刻机还是晶圆製造...电力模块总归是绕不过的不是么?当有厂商向我们申请专利授权的时候,我们对等要求交叉授权,不是很合理么?”
程墨微微一笑:“股权投资、收购,费必然比单纯购买专利要多,加上之前的部分,这部分可能总计会费百亿美元...甚至超过了此前会长安排的『五百亿人民幣”的任务。”
“各位,每年全球在硅基半导体领域的投资、併购总额,也不过才320亿美元,我们將成为一个超级买家~”
“若成功,我们在硅基半导体將能掌握上千项专利,而且是关键专利...我们可以不以『直接盈利”为目標,而是换取『交叉授权”撬动数倍於此的体量,那...硅基半导体领域的专利壁垒,將不再能限制我们。”
“而后,研究院自己的研发能力,就能够大刀阔斧的在这片红海中施展了,我相信无论是晶片设计、还是半导体製造,我们都能够做出自己的风采,在这场竞赛中,我们不可能如碳化硅一样吃下全球,但假以时日,引领全球並不是没有可能的事情..:”
虽然本身並非併购方面的专家,甚至这个计划鸿图0s只是相关而非主导,但程墨为今天的匯报可谓做足了准备,自己也为这个规划感到兴奋。
那是制定庞大规划时,天然的心潮澎湃。
但很快,就有人提出了疑虑。
周墨举手道:“这个思路前期可能还可以,但当我们逐渐动作越来越多,各种阻挠也会陡然增加。”
程墨:“多种方法规避,比如成立一些隱蔽控股的海外小公司,最后统合进入研究院磨下。”
孙婷发言道:“100亿美元,只是入场券的价格,还要考虑研发和投產的需要,以现在硅基半导体工厂...就比如后道封装测试厂需要15亿美元,前道晶片厂和晶圆厂则各需要50亿美元以上...这又是100亿以上的投入。”
程墨並未生气,开会的目的就是沟通,有疑虑是正常的,正要说什么,翟达抬手道:“我来解答这个问题吧。”
见会长发话,程墨就大概知道这位的倾向了。
孙婷作为“机核半导体”的首席技术官,其实对建厂投產的弯弯绕绕,理解还不够在座的人里,应该是翟达和唐晓峰最为熟悉。
翟达一手创办和投產的碳化硅半导体產业链,只有在最后“衬底投產”的环境,因为可用人手太多了,交给了周墨。
而唐晓峰作为厂长,显然有自己的视角,不过此时自然以会长为准。
翟达手指点了点桌面:
“首先这笔钱並非一次性投入,併购、买断专利这些操作,最乐观估计,也要费一年时间逐渐布局,並不是超市里付款就能拿货,另外关於建厂成本,你报的数字应该是根据已有国外工厂推算,国內目前尚无这种先进半导体製造工厂,但我相信非设备项的支出,国內会低很多。”
“我们在碳化硅领域的积累可以共用的还是不少的,如空气系统、物料系统、切割、
高温炉等非关键设备,我们实力还是很强的..:.同样可以压低成本...不过..:”
翟达看向会议室的眾人:“当我们考虑这件事做不做的时候,不要光看投入巨大,也要看是否值得...我个人认为晶片行业未来市场规模只会越来越大、叠代越来越快,如果放弃..:.往后每一年成本和难度都在增加。”
中国是晶片第一大市场,是的,从2009年就已经如此了。
庞大的人口规模,在“现代化”过程中被激活了海量需求,只占全球3%的专利份额,却贡献了全球38.3%的市场份额...实际上,本土市场就足够养活一家全球巨头了,这一点和汽车、无人机、碳化硅是一个道理..
翟达认为亏是不可能亏的,无非就是成长速度问题...能否后来居上很关键。
而在这个方面...他对π成员,以及整个研究院有绝对的信心,这都是各个领域的天才,研究院人也有著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只要有入场的契机,研究院的研发优势和人才优势,绝对能占据一席之地。
窗口期就那么几年,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的,就和房价火热时买房一样。
犹豫一个月,说不得就亏几十万。
即便彻底失败,以研究院现在的增长速度,无非就是“几个月白干”,算不得伤筋动骨。
他们本就处於一个,急需將“金钱”转化为“实力”的特殊阶段,投入到其他领域,无非就是方法不同,诉求是一致的。
硅基半导体產业分量足够大、位置足够高、未来足够光明,是个合適的选择。
“程墨,硅基半导体行业从业人数全球有多少?”
“如果是直接相关,比如设计、製造、封装三大块,大概是200万人左右,间接相关可能达到500万人。”
翟达点点头,500万高新技术岗位。
切三分之一带回国內,不过分吧。
美国本身就没啥本土製造业了,捏著专利都是外面代工的。
但日本、韩国这些不是炸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